Quantcast
Channel: News100 | SmartM 電子商務X網路行銷學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初次創業者不要碰O2O!這不是寫個GoogleMap+Billing就可以賺錢的行業

$
0
0
昨天剛傳出 HomeJoy shutdown 的消息。雖然行內認為這篇資訊已經夠多,但是我認為還是可以寫出更深一點的評論。這篇文章太長,所以我先寫結論。   如果你只能賭一家 O2O 公司,賭 Uber。如果你能賭第二家,賭 Airbnb。 初次創業者,不要來碰 O2O。必死。這行不是寫個 "Google Map" + "Billing" 就可以開始賺錢的行業。 在台灣搞 O2O,嗯...。(我不想直接寫會引發地圖砲的字句)   O2O 這塊市場有巨大的潛力,所以現在吸引很多人投入,認為把平台搭起來,就有砰一聲,很多錢進來。WELL,既然看到 HOMEJOY 炸了,有人開始貼出了這行一些不能講的秘密,我想我還可以追加一些東西。   1. 重新詮釋傳統交易模型「可能」有巨大利益,但創業者未必吃得到 創業講究到達 PMF 的速度。這讓創業題目接近只有兩個選擇: 1. 原先對此產業技能熟悉 2. 周遭市場現有 high demand。否則通常不是初創者可以碰的東西。 1) 所以創業者投入 O2O 的行業時,最好就要對該產業有一定的熟悉度。因為 O2O 都很吃 Operation 端的人力與資源,不熟該領域,到達 PMF 的時間會拖得太長,容易死掉。 2) 即便熟悉該市場,也要知道成本 / 市場 / 毛利與消費者習性。 比如說洗衣 O2O 為什麼難做,因為幾乎台灣每個社區都一定會至少有 1-2 間洗衣店。消費者走過去洗就好了。洗衣店光吃附近的單就吃不完了,根本也不會跟你玩 O2O 洗衣.... O2O 能夠鑽的是「重新詮釋傳統產業的交易行為」的 profit,以及如果可以順利 scale 且壟斷的巨大利益。   2. 供給端人力的 Churn 率 大部份 O2O 的提供者是「素人」或者是「 Individual 服務提供者」,幫忙媒合交易。首先: 1) 像 HomeJoy 這種很吃「信任感」,Individual 服務提供者,通常都有一定的客源,不一定會想加入你的平台。 2) 時薪問題。很現實的每個平台為了吸引消費者,吸引供給,甚至為了教育市場,會有推廣價。等於你要拿錢去貼這個市場,做雙邊貼錢。 但是如果你的服務提供者不鳥你的「最低時薪」怎麼辦。比如說 1) 素人覺得你的時薪太低,遠低於基本工資,根本不想鳥你。 3) Individual 服務提供者覺得 O2O 公司提供的時薪,不好賺,還一堆鳥毛。他就會想把你的平台當作「認識新客戶的平台」。混個臉熟就掰掰。 像 Uber Black 很多司機都會這樣做。找新客戶同時養長期名單。畢竟人人都想要做會 retention 的生意,而不是一直處於 Acquisition 模式。   3. O2O 僱傭模型脆弱。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僱傭關係」難以定義。 上一段提到:O2O 產業的致命弱點在於你要一直花時間找「Service Supplier」,反而不是「客戶」(客戶這件事下一段再說)。 所以公司最缺的是 HR 與 Sourcer與 Trainer,你要一直花時間找新的服務提供商,並且對他們提供訓練。因為你總不希望出現品質不一的狀況。 但無論如何公司的 Supplier Churn 率會很高,甚至遠比客戶的 Churn 率更高。這在任何一間公司都不會是好事。因為這等於你訓練的員工一直澇跑一直澇跑。這會讓一個公司一直烙賽的。 這是目前 O2O 幾乎所有公司都面臨到的問題。甚至我認為 Uber 反而問題還是比較小的一間公司,因為他們的 Supplier 不需要是 Professional ,而其他公司需要的是 Professional 。 再來必須要討論的是「僱傭」在法律上的關係。這目前也是 O2O 在法律界最大的爭議。到底 O2O 是仲介還是僱傭? 如果是僱傭,這在法律上會給 O2O 公司超級沈重的經濟壓力。如果是仲介,well 仲介費用不足以支撐 Service Supplier 繼續幹這份工作的動力。 很多 Service Supplier 包括 Uber 司機就直言,「沒有比較好賺」「沒有比最低時薪高多少」「營運成本都是要我吸收」。 當然 O2O 的對社會的巨大貢獻如 Uber 就是「吸納失業人口」,暫時不讓他們靠北。但是這些失業人口最後需要的是一份「有保障的」「正職工作」。 所以他們會希望 Uber 這類公司承擔這些「保障」成本。但恰巧這也是這類公司承擔不起的。因為承擔這些成本無疑就會吃掉所有利潤甚至嚴重賠本。 HOMEJOY 的倒閉也是因為面臨這種官司。坦白說,這個議題就是任何 O2O 公司要面臨的惡夢以及投資者一定會問到的問題。(所以 HOMEJOY 因為此因素募不到 C 輪所以倒閉是可能的)   4. 市場教育與拓廣成本 O2O 無疑是一個重新形塑交易模式的型態。市場未必能馬上接受。所以要馬你的 Marketing Team 很強,要馬你的模型簡單易懂,要馬你的 Growth Team 很強。要馬你的訂單利潤非常的高。 否則拓展就是一直流血。這類企業拓展的速度遠比你想像中的慢。因為這不是像純軟 App,下全域廣告就有用。通常你只有辦法一次開一個城市的點(因為 Operation 的關係),在該城市的拓展僅能靠實體掃街或區域聚焦而已,且拓展的費用都是拿來「教育市場」。 這個 business 未必是新的 business ,但是交易型態是。 你要讓這個市場懂並且改掉舊有習慣有巨大成本。要是你的顧客 Churn 率低,恭喜你。要是你的顧客 Churn 率高,GG。 而且 O2O 面臨的是:供給者跟顧客雙 Churn 率都可能高。 幾乎所有 O2O 的募資都是在填 Churn 的洞,而不是真的模式 Expandable 且 Scale。 所以看到這行募資成本高不要羨慕,因為沒那麼多錢,可能就出身未捷身先死。 創投要的是「燒出」一個「可行模式」「可以安裝到任何市場」並壟斷。目前應該是「所有人都在燒錢」。   5. 供應鏈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各地的市場習性   前面提到,拓展所需要的人。拓展至少需要 Sourcer, Trainer, City Manager 。這三個人決定了你的生意在當地會不會成功。   1) 首先,City team 的強悍程度基本上決定了你在當地的成敗。但是你要的人未必好找。 2) 第二,在 A 地成功未必在 B 地能成功。你在西雅圖成功,未必在休士頓成功。(這是很直觀的原因) 3) 第三,市場大小。O2O 在台灣玩的起來嗎?我個人倒是很悲觀。因為做 O2O 有經濟規模。台北做完了你要去哪個城市 Scale?   但是那麼大的 R&D 與 Operation 成本,只做一個城市,「完全回不了本」。   這卻是血淋淋的現實。   結論 以上五個原因,講得好像 O2O 沒有下去做的必要。不,他有下去做的必要。因為這就是未來,人類的交易模式正向這個模式探索前進。   只是在探索的過程中,目前大家都在嚴重的「流血」。坦白說這是一個同時資本密集且技術密集的行業,門檻很高。(只是有些創業者傻傻的以為這只是 "google map" + "billing" 就可以開張了。下去做可以賺到很多錢)   但矽谷正在想辦法找出這個運營模式,也肯砸錢。這個模式無疑的最終會走向大企業直接買下 business model 與 operation software。   但前提是你要看得到那一天的來臨。甚至我可能認為最後的贏家會只剩下 Uber 而已。Uber 會變成所有的 O2O 服務 API。我說的這些,相信 Uber 也知道。這就是他們為什麼沒有興趣併購任何線上所有 O2O 產業的原因。   作者簡介: XDite,臺灣的 Ruby on Rails 框架專家,也是知名部落客,曾在城邦出版集團以及宏達電擔任過開發技術主管,現在自行創業,成立了獨立技術顧問公司 RocoDev,2013年六月時團隊開發出部落格平台「Logdown」。2014年中轉任於矽谷 O2O A輪公司的 SpoonRocket,擔任 Engineering Lead 且設計主導重寫擴展過整套 O2O 複雜的商業系統架構。本文轉載自 XDite 的部落格。         延伸閱讀:延遲交貨消費者會怪誰?零售商別忘了購物體驗 原文出處:轉載自合作媒體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親愛的讀者們,歡迎加入SmartM電子商務網LINE@,關注最新的電子商務與網路行銷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請用手機點擊「加入好友」連結,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             嚴禁抄襲,若欲轉載,敬請註明出處「SmartM」並附上原文連結。 歡迎各大媒體交換文章連結。 圖片來源:主圖、縮圖:geralt(CC Licensed) 加入SmartM粉絲團,更多電商訊息等你關注 https://www.facebook.com/smartm.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