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旅遊透過 Airbnb 訂房,打開 Uber 應用程式叫計程車,這種所謂數位經濟的消費模式,感覺好像是年輕世代習以為常的事。但調查指出,數位經濟的參與者,通常是那些富有,且受高等教育的族群,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1962 年 Everett M. Rogers 提出創新擴散曲線,將新科技採用順序分為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大眾、晚期大眾、落後者,愈前期採用的人通常年紀較輕、敢冒險、社會地位較高、愈有錢。愈晚採用的人條件相反,部分原因是收入較少的人比較不會花錢嘗試新科技,且較無機會接觸意見領袖。
數位經濟的消費者也有這個特徵。來自美國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調查顯示,美國成人年薪 7.5 萬美元使用 Uber 這種叫車服務,或是上 Airbnb 住在別人的閒置房間裡,機會比美國低收入族群要高兩倍。此外,教育程度在大學畢業以上,比較低學歷者參與數位經濟的機會更高。
Uber 與 Airbnb 的用戶幾乎沒有低收入族群,很多人甚至聽都沒聽過。皮尤調查指出,家庭收入在 3 萬美元以下的人只有 10% 曾經訂過 Uber,將近 50% 的人完全不知道 Uber。Airbnb 用戶的家庭收入差異更明顯,家庭收入在 3 萬美元以下只有 4% 的人使用過,69% 的人沒聽過。
Airbnb 用戶的家庭收入差異可以理解,畢竟有閒錢的人才能從事休閒旅行,但叫車服務出現收入差異的原因比較複雜,調查發現白人當中有 14% 表示使用過 Uber 類似的叫車服務,同樣問題黑人為 15%,拉丁人為 18%,顯示跨種族差異並不大。
使用過叫車服務的人當中,有一半的人認為叫車服務的優點在於涵蓋傳統計程車沒有到達的地方,54% 的人認為,因為在美國有些地方因種族或外在因素,使他們不容易叫到計程車,這時候他們就會使用 Uber 這種叫車服務。皮尤研究人員指出,這表示叫車服務的用戶不只社經地位較高、較富裕,同時也包括那些無法享受傳統計程車服務的人。
過去對數位經濟的研究都集中在服務供應商而非消費者,皮尤研究可讓大家更了解共享經濟的消費者結構。但無論收入高低,共享經濟是否真如許多企業家聲稱,能為所有人創造福利這麼偉大?
摩根大通研究數位經濟中資本與勞工的收入分配,他們發現參與勞動平台如 Uber 或任務外包網站 TaskRabbit 的人,都是為了改善收入不足的狀況,通常比參與資產平台的人,如透過 Airbnb 出租房間的人更窮,司機與任務接案方也比出租資產方更仰賴共享經濟收入,出租資產方的人出租房間只是補貼而已。
共享經濟或許真能幫所有人增加收入,但要說共享經濟可以解決收入不平等,答案恐怕是不能,且擁有資產的人只會愈來愈有錢,成為擴大貧富差距的禍首之一。
延伸閱讀
Uber和Airbnb這麼紅,5張圖告訴你台灣「共享經濟」發展
參考資料
本文授權轉載自 TechNews科技新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