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10點,微信公號十點讀書粉絲數超過1000萬。據36氪了解,同量級的微信公號數量不多,其它還包括一條、微信路況、卡娃微卡等。
「十點」矩陣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放在互聯網內容創業中同樣合適。典型案例應屬「一條」:從2014年創立初期「一條」就大規模做渠道投放,砸出足夠大的流量底盤後,一條無論是做廣告還是電視都有了足夠的底氣。現在要想複製一個一條基本是不可能。
流量同樣是十點讀書的護城河。不過創始人林少告訴36氪,他們並沒刻意花錢去買過流量。總的來說,十點讀書流量之所以能出現滾雪球效應,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時間上十點讀書比一條還要早很多。2012年微信公眾平台剛推出時,十點讀書就是第一批入駐的自媒體。而試水微信公號之前,他們已經憑藉好書推薦在微博上積累了約20萬粉絲;這筆流量,後來也幫助團隊在新平台上順利渡過最艱難的啟動階段。
除了借勢平台紅利,十點讀書抓住了一個相對普世化的內容切口。照林少的理解,原生移動端的十點讀書搶占的是睡前閱讀這一場景。「以前大家通常會翻翻雜誌,而自媒體的出現給了讀者一條形式更豐富的閱讀渠道。」
選在夜間推送,十點讀書希望挑起人們感性的那面。《找靠譜的人共事,與溫柔的人結婚》、《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有時候相愛,大概就是為了告別吧》……雖然是做書評起家,但現在這類治愈抒情系散文才是十點讀書的內容主流,這些小短文的目標受眾也很精準—— 女性用戶占到了十點讀書用戶的70%,相對熟齡,通常在25~30 歲左右。不過十點讀書也不是「純雞湯」,抒情體之外,在每晚8篇文章中也會包括一些書評、書單、作家訪談等。
林少介紹,十點讀書公司一共14名寫手,其中給十點讀書這個號供稿的有4人。幾名編輯輪番產出內容,現在大概每天能推送2~3 篇團隊原創,多是帶有運營性質的內容,比如專訪、互動欄目、書單等。而團隊整個內容生產環節上,更多依賴外部寫手,他們和4、500位自媒體、暢銷書作者,以及國內幾十家大小出版社都保持著內容合作關係。
去年8月,十點讀書進賬了首筆融資:金額300萬,來自吳曉波和曹國熊聯合成立的獅享家新媒體基金,拿到錢後林少和團隊在內容上又有了新動作。
具體來說他們運營了幾個「十點」品牌下新的自媒體賬號,以此打通更多閱讀場景和品類。比如,「她讀」在內容上女性化導向更明顯,加入了不少明星、時尚的相關元素;而「十點電影」則重在電影的推薦和解讀,十點團隊還在電影方面做起了短視頻,每週一期,目前騰訊視頻上每集平均有幾十萬的播放量。
總之,手上握著「十點讀書」積累起的大把流量,只要是讀者愛讀愛看的,林少他們都會嘗試。如果內容基調與「十點讀書」不夠搭配,就另開一個號,再從主體賬號輸送流量過去。
流量生意
而內容最終需要導向商業,一般自媒體的變現方式無非廣告、電商兩種。根據林少這幾年的創業經驗,他認為目前廣告主偏向投放三類自媒體:用戶量特別大的、已經積累了一定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的、自媒體有獨特個人魅力的,「用戶量超過20萬,內容質量又相對高的,就有廣告價值。」
具體到十點讀書,發展至今廣告業務已相對成熟,客戶基本是汽車、手機、快銷、奢侈品、互聯網等行業的一線品牌。同時,公司也成立了電商小組,準備試試概念很火的內容電商。可需要指出的是,內容電商並不是發篇文章、然後附上購買鏈接那麼簡單。
內容和電商是兩類運營體系,只有讀者定位和商品定位高度吻合才能發生比較樂觀的轉化,我疑惑十點讀書定位在「閱讀」,本身給不了人太大的購買衝動。關於這點林少表示,團隊已經在文章方面有意增加了不少有關生活方式的內容,希望逐漸營造電商的購買氛圍。商品品類上,也從與「閱讀」直接相關的圖書、文創產品起步。「兩三個月已經看到了一些成績。」
不過現階段,十點讀書並不打算在電商上投入特別大的精力,更「輕巧」的知識經濟才是他們的發力重點。
上文提到,靠內容長時間洗刷,十點讀書的用戶畫像已經相對精確。想讓這些職場女性為閱讀付費,林少分析了一下她們喜歡看什麼、需要看什麼—— 一類是PPT 製作這樣的職場小技能;二是她們可能會有情感問題;第三,生活美學是大多數女性的愛好。
因此在「十點課堂」已上線的10個課程裡,有心理學畢業作家劉軒開設的心理學課程,也有素描、跑步教學等。課程難度定位在入門級,以「讓用戶上完課能感覺到成長」為重要指標。
除此之外林少透露,他們還戰略入股了一家圖書公司和一個做原創小說及作者孵化的平台。自媒體之外更多的可能性,十點讀書正在慢慢佈局。
延伸閱讀
同樣是10萬粉絲,為什麼有人年入1000萬,你只有幾十萬?
原文出處
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