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SmartM推薦這篇文章?】Uber在10日暫停服務,它進入台灣四年來引發了不少風風雨雨,與政府之間的談判沒有任何進展,也引發了計程車產業大力反抗。然而其實問題只有,「我們想要Uber留下來嗎?」如果政府和Uber雙方都有意願談判,才有機會找出多贏的解法,用符合公共安全的目標合理監管。Uber在10日暫停服務,它進入台灣四年來到底引發不少風風雨雨,與政府之間的談判沒有任何進展,但卻引發計程車產業大力反抗。中間的過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Uber從2013年進台灣快四年,引起的腥風血雨沒少過,交通部與Uber之間斡旋的過程則是剪不斷、理還亂。雙方模糊焦點、向大眾搏取同情,都對外說明有好好與對方溝通,但引發違法爭議的兩年多來卻一直在原地打轉,讓人霧裡看花。交通部認定Uber經營計程車服務業,喊出納管、納稅、納保等「三納」,而Uber踩著拒絕登記成計程車服務業的底線,形成目前僵持不下的局面。儘管近期雙方在媒體上的態度軟化,政府欲與Uber合作偏鄉叫車,或是Uber和計程車駕駛員工會推出Uber TAXI(一發布就遭工會否認,未真的推出),但仍看不見具體解決的可能。政府使出行政手段對Uber開罰2015年一整年,Uber默默滑水,前朝政府用軟處理的態度等待Uber有誠意溝通,但卻仍原地打轉。最大原因是Uber在台灣成立的行銷公司台灣宇博數位服務公司並沒有決策權,無法代表總部做出任何具體回應。過去一直代表政府與Uber溝通的行政院前政務委員蔡玉玲日前指出,Uber在每個國家都像是一個談判的過程,遇到政府強力反對的話,最低的底線是負最低的責任、繳最低的稅。蔡玉玲表示,Uber是營利事業,如果算完之後覺得台灣成本太高,可能會用商業的角度思考要退出台灣。「Uber在別的國家都答應很多條件,為什麼在台灣不能答應政府的要求?大家希望看到Uber的財報上最賺錢的國家是台灣嗎?」改朝換代後的新政府,在計車程產業的壓力下,使用更多行政手段要求Uber合乎規定,與政府談判。2016年6月15日公平會因Uber廣告不實,重罰Uber 100萬元。2016年8月經濟部投審會以申請經營類別與經營內容不符,決定對Uber撤資,雖然隔日馬上宣布暫緩。營業稅也是2016年政府聚焦的重點之一,徵結點在於Uber每趟車次對車資抽成20%至25%,透過信用卡扣款,完全不經過台灣管轄,相較車隊們要上繳的營業稅,政府抽不到Uber的稅,也引發後續對跨境電商設立稅籍的討論。11月16日台北市國稅局發出兩張稅單追補Uber在台行銷公司台灣宇博數位服務公司1.35億元稅金。12月0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營業稅法》修正案,跨境電商需設稅籍繳5%營業稅,Uber也必須繳稅。至於認定Uber違法經營汽車運輸業的交通部,也是一路忙得七葷八素,從2014年12月一路罰到《公路法》修正案上路之前,Uber累計收到交通部開出的513張罰單,共9,649萬元,Uber一邊陸續繳納6,825萬元,一邊繼續提供叫車服務,並陸續推出新服務包括uberASSIST、UberEATS。為了嚇阻Uber在台灣違法經營,立法院去年底修改《公路法》77條及78條之一,1月6日正式上路,提高對Uber和Uber駕駛的罰款。違法經營汽車或電車運輸業者,得處十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其歇業;非法營業的車輛牌照、汽車駕駛人駕照,得吊扣四個月至一年或吊銷,一旦吊銷未滿二年,不得再請領或考領。對Uber的罰金最高可達2500萬元,創下全世界最高,號稱「Uber條款」。被Uber報紙廣告激怒的立委們草率通過此修正案,被視為「暴力修法」,是被特定選票綁架。立法委員許毓仁指出,修了《公路法》提高罰則之後,Uber雖然被重罰,但是沒有解決台灣的問題。他強調,「對台灣本土新創沒有幫助,別的服務也不可能有獲利模式,這個市場就被玩死了。」《公路法》上路以來,Uber已被取締超過48次,累計罰款預估達11億5600萬元,並勒令歇業,此舉也讓Uber決定在2月10日暫時停止服務。在台灣的鉅額罰款,讓Uber面臨成立四年來最大僵局,迫使Uber終於決定要與政府「重啟對話」了。2016年1月,Uber舉辦Uber留下來,台灣站出來活動,號召支持者。衛星車隊才是Uber真正的對手時間回到2013年,一開始Uber與租賃車公司合作,打著高級黑頭車UberBlack切入台灣市場,從2014年5月Uber在台灣推出平價車款「菁英優步」,招募一般人用自家小客車加入司機行列開始,「不搭小黃,改搭Uber」的挑釁廣告,讓這一場Uber和計程車產業之間的「白牌車戰爭」正式開打了!2014年7月計程車司機在交通部大舉抗議之後,交通部開始調查Uber是否合法,並決定在7月底修改《計程車客運服務業申請核准經營辦法》,將原本不在條款中的「媒合司機與客人」行為定義為「派遣」,所以相關網路叫車服務業者,都必須申請營業執照。不過,這一修改,讓網路叫車派遣及媒合App都受到影響,從模糊的灰色地帶,瞬間變成違法的紅線。巴西叫車派遣業者Easy Taxi因法規不符合其商業模式,決定在2014年底退出台灣市場。2015年2月也曾傳出交通部發文要求「呼叫小黃」App下架,後來認定呼叫小黃未收費所以合法,只是,至今呼叫小黃仍只能提供免費媒合服務,不能收取媒合費。眼看交通部一直放任Uber繼續經營,計程車產業的反應越趨激烈。2016年6月28日全民計程車行召集2千台計程車在立法院抗議,後續7月11日多個衛星車隊和計程車公工會也集結上千台計程車,讓衝突隨著戰火升溫。然而,每一次計程車產業的集結,其實都讓Uber更加壯大。2014年Uber台灣總經理顧立楷就曾說,「這次爭議也讓我們得到知名度,當週新加入的會員,成長率是10倍。」Uber在全球四處放火,故意引發計程車產業的抗議,把大眾的焦點轉移到計程車司機的服務品質不好,但也因為其態度傲慢,加上台灣計程車其實供過於求,讓一些人轉而反對Uber身為全球公司的侵略式商業行為,支持生計艱難的計程車司機們。事實上,Uber身為派遣平台,真正的競爭對手其實是做同樣派遣服務的衛星車隊,不是在地車行,也不是司機們。因為Uber和衛星車隊的派遣本質相似,都是壟斷市場,掌握司機生殺大權,差別只在於Uber派遣的是沒有計程車職業執照的駕駛。呼叫小黃創辦人周立瑋說,Uber不該說計程車爛,因為政府只規定執照,無法規定品質。Uber負責管理白牌車,應該要攻擊「管理方式」。他指出,「Uber真正要挑戰的是台灣大車隊這類的車隊,而不是計程車駕駛個人。」回顧計程車產業40年來,每當有新的科技出現的時候,都會對產業投下震憾彈,引發計程車司機的大型抗議,現在只是歷史再度重演。1990年代,無線電讓在地車行可以互通消息搶生意,還曾發生大型鬥毆事件。千禧年之後出現的衛星車隊們,用衛星定位技術管理計程車,也完全顛覆了計程車產業,還曾以叫車車資打7折搶進市場低價競爭,當時也引起在地車行和司機極大反彈。市占率高達19%的車隊龍頭台灣大車隊,是台灣跑得最快的創新車隊,但面對Uber這個600億美元估值的全球獨角獸,卻也像是小蝦米對大鯨魚,誠惶誠恐、亦步亦趨。另一邊,計程車叫車媒合新創公司「呼叫小黃」遇上台灣大車隊等車隊,也一樣也是蝦米與鯨魚之爭。長久以來,緊密而龐大的計程車產業共生結構,到底誰真的在意計程車司機的生計?周立瑋提問,「如果車行和車隊管理得好的話,今天也不用有這麼大的Uber爭議了。如果是管理得不夠好,為什麼大家要限制競爭?」許毓仁指出,「特許行業的中介者,是打破不了的結構!」新創軟體想跟車行合作被拒絕,車隊又消極禁止旗下計程車司機使用呼叫小黃,讓新創軟體除了不敢收費,跟計程車司機合作也得偷偷摸摸。「最終受害的還是消費者,最後會變成車行對抗Uber邪惡企業的故事,計程車司機也沒有得利。」多元計程車對誰有利?回過頭來,法規過去對計程車產業的嚴格限制,正是政府在處理Uber爭議時最大的壓力所在。於是,交通部在2016年10月25日推出「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部分條文修訂草案,並公告「多元化計程方案」,放寬讓計程車業轉型的同時,也為Uber提供納管的選項。 不過,由於法規先天的結構限制,Uber根本無法登記成多元化計程車。台灣用《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來管理車行,而車隊則是適用於《計程車客運服務業申請核准經營辦法》,多元化計程車規定在《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之中。以司機來說,每位計程車司機都一定要登記在車行底下,Uber駕駛都是兼職開車,誰會願意把自己的車登記在車行底下呢?除此之外,Uber有派遣行為,還得登記成計程車客運服務業,也就是「派遣車隊」,但派遣業者如果要跨區經營就要成立子公司,除了母公司資本額本身為500萬元之外,每個區域子公司的資本額都要100萬元。更不合理的是,法律白紙黑字規定,一台車輛只能接受一家車隊的派遣,這才是計程車行業缺乏效率、計程車司機生計被車隊綁住的根本,除了限制競爭,對乘客及司機都沒有好處。周立瑋指出,「車隊和司機並非僱傭關係,車隊也沒有保證收入,只能接受一家車隊派遣,會讓車隊大者恆大,強迫司機選邊站!」所以,就算Uber登記成多元化計程車,也還有很多挑戰,同時Uber也得想辦法讓旗下1萬6千名司機擁有營業登記證及職業駕照。坦白說,多元計程車方案不只是對Uber困難而已,對於在地的小型車行來說也不容易,周立瑋解釋,「就算登記成多元化計程車,也不可能自己經營叫車服務App,唯一受惠的只有可跨區經營、有科技能力的車隊了!」於是,車行希望政府做公版App,而政府也打算撥補助款讓車行自己去做App。最荒謬的地方,周立瑋說,「但是車行不能跨區,如果每個區域的車行都要做,要補助多少錢?對消費者來說,也不可能每一區都下載一個叫車App。」綜上所述,多元化計程車看似為Uber解套,但只對衛星車隊壟斷產業有利。其次,營運模式、競爭資格和條件,會決定經營者的成本和可能的營運範圍,也無怪乎Uber的態度以拖待變。Uber納管的談判才正要開始Uber為何不積極合法納管?Uber在全球各地的策略都是在違法邊緣打模糊仗,搶占市場。如果Uber真的努力合法納管的話,將有更多競爭者加入市場。Uber招攬白牌車駕駛,建立壟斷市場的定位,維持與駕駛之間的恐怖平衡,這些駕駛被Uber掐著喉頭,鋌而走險違法開車的情況下,高額的罰金還得靠Uber幫忙繳納。先前Uber自行宣布降價15%,由Uber駕駛自行吸收,Uber駕駛只能啞巴吃黃蓮,敢怒不敢言。未來發生事情,恐怕也求訴無門,許多駕駛為了開新車還欠下貸款,其後續衍生的現象不容小看。此刻,Uber可以因為在台灣發展受阻,說暫停服務就暫停,未來呢?最後傷害的還是駕駛和乘客的權益。PTT網友們針對Uber爭議的態度如下,37%認為「政府和Uber都應該各退一步」、32%「支持Uber訴求,應該立新法」、15%認為「Uber是白牌車,快滾出台灣」、15%則覺得「沒差,有就搭,沒有就搭小黃」。PTT鄉民投票支持Uber與否,37%網友認為政府和Uber應該各退一步好好談。但是,這個議題太過複雜,已不能只簡化為二元對立的「擁U派」、「反U派」來看了。當這個議題從商業競爭升高到政治問題之後,已經成為意識型態之爭,如果只用目前的格局來看,也許註定無解。Uber服務對台灣計程車產業產生顛覆性的改變,也展示了科技平台如何瓦解舊體系的監管制度。台灣的大眾交通運輸太過方便,就算沒有Uber,計程車產業也還是會受影響。台灣計程車運輸市場過於飽和,但Uber進台灣先從台北開始,與Uber崛起的精神在交通不便的地方,選擇走完全不同的路線,而Uber在台灣也不是他們所強調的提供「共享經濟」服務,所以會被質疑「打著創新之名,行營利之實」。回過頭來看政府的態度,事實上,對政府最大的挑戰是弄不清楚這些創新服務的差別,往往用現行的架構和保守的態度去看待數位經濟的議題,但科技變化的速度實在太快,台灣政府很難跟得上。而如今被Uber養出來的消費者習慣,該怎麼辦?台灣計程車產業補得上這個缺口嗎?走了一個Uber,還有千千萬萬個Uber,政府一邊喊著要做「亞洲・矽谷」,要扶植新創、招攬國際人才,但面對Uber爭議時,還是用「我說的你才可以做」的方式來扼殺創新,於是,目前結果看起來比較像是對計程車車隊有利,真的有在考慮計程車司機、消費者的權益嗎?每一方都恐懼改變,但科技的浪潮,會讓我們被迫改變。政府有沒有意願檢視過時的法規(上述車行不能跨區和司機只能加入一個車隊的限制),思考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還需要同一套法規才能達到同樣的監管效果嗎?是不是能鬆綁法規,讓本土服務可以遍地開花?至於Uber暫停服務之後,接下來與政府的談判會走往什麼方向?三納恐怕都只是技術性的假議題而已,政府要如何用更宏觀的思維納管這些新型態數位經濟服務才是重點,納稅、納保細節都可以規定在納管條件中,這才是接下來要處理的技術性問題。只看見Uber,而扼殺其他創新的可能,這是我們想要的嗎?所以,唯一的問題只有,「我們想要Uber留下來嗎?」如果政府和Uber雙方都有意願談判,才有機會找出多贏的解法,用符合公共安全的目標合理監管。周立瑋形容,Uber和交通部兩邊的態度其實很奇怪,雙方都說很想合法,都對外說「已經替你想那麼多了」,但都避開具體的討論,「所以雙方還沒亮出底牌,還沒有到大對決的時候!」Uber大事記2013年05月07日 在台灣試營運。 2013年07月31日 正式在台灣推出UberBLACK服務,與租賃車合作,主打黑頭車。 2014年5月08日 推出平價車UberX菁英優步。 2014年7月07日 千輛計程車在交通部抗議Uber搶生意。 2014年7月30日 交通部修改《計程車客運服務業申請核准經營辦法》,定義「派遣」行為必須申請營業執照。 2014年12月5日 交通部判定Uber違法經營白牌車。 2016年5月13日 Uber宣布15%優惠,被發現由司機自行吸收。 2016年6月15日 公平會因Uber廣告不實,重罰Uber100萬元。 2016年6月28日 推出順風車服務,讓乘客跟駕駛共乘。全民車行帶2千台計程車包圍立法院抗議。 2016年7月11日 衛星派遣車隊和計程車工公會集結立法院、凱道抗議。 2016年8月02日 經濟部投審會欲撤銷Uber許可,隔天暫緩實施。 2016年8月12日 計程車包圍行政院抗議Uber違法。 2016年8月05日 Uber發出「讓Uber留在台灣」網路連署。 2016年9月20日 推出在台北、台中、高雄推出預先排程服務。 2016年10月24日 爆發Uber駕駛性侵酒醉女乘客,台灣首例。 2016年10月25日 交通部推出「多元計程車方案」。 2016年11月15日 推出美食外送服務UberEATS。 2016年11月16日 台北市國稅局發出兩張稅單追補宇博數位1.35億元稅金。 2016年11月17日 Uber亞太區總經理布朗發公開信給蔡英文總統,請政府將車輛分享納入法制規管。 2016年11月28日 Uber在報紙刊登廣告,誤導民眾交通部將開罰Uber駕駛2500萬。 2016年12月01日 Uber表示與富邦產險討論保險方案。 2016年12月09日 立法院三讀通過《營業稅法》修正案,跨境電商需設稅籍繳5%營業稅,Uber也要繳稅。 2017年1月06日 《公路法》修正案正式上路,重罰Uber及Uber駕駛。 2017年1月08日 Uber駕駛發起一日免費載活動。 2017年1月13日 交通部長賀陳旦與Uber亞太區總監卡蕯吉談偏鄉合作。 2017年1月18日 宣布與中華民國計程車駕駛員工會全國聯合會合作,擬推出UberTAXI服務,工會否認。 2017年2月02日 交通部開出勒令歇業處分書及2.31億元罰單,48張罰單累計11億元,Uber宣布暫停叫車服務。 2017年2月10日 Uber暫停叫車服務。 延伸閱讀沒了競爭對手,滴滴出行讓中國的網約車市場更難做了原文出處數位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