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解讀】即將邁入20歲的Google,下一個成長的動能為何?將「雲端」與「人工智慧」做結合,是值得大家期待的。
一家年營收將近3兆元還能維持2成以上成長的公司,似乎不太讓人擔心。但即將步入20歲的Google卻不敢掉以輕心,積極在尋找數位廣告之外,下一個成長動能。而目前看來,雲端就是答案,但要能真正拿下市場,就得看人工智慧這把倚天劍能不能順利出鞘了。
再過一年,Google就要滿20歲了,在變化快速的網路世界裡,或許已經算得上是步入中年。雖然Google在2016年的營收規模已經達到9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8兆元),在高基期下仍維持20%以上成長動能,營運看來相當健康。但就Google近兩年的動作布局,卻也不難察覺Google開始有中年危機的意識。而目前看起來,最有機會幫Google打下另一座江山的那把倚天劍和屠龍刀,就是「 雲端 」和「 人工智慧 」,而且缺一不可。
廣告以外,下一個營收動能會是什麼?
數位廣告是目前Google最主要的營收來源,營收占比將近九成,而從全球傳統廣告預算仍持續往數位移轉來看,這塊市場仍有成長空間,且從Alphabet近幾季度財報也可以看到,行動和影音廣告都持續有強勁成長的表現。
不過當基期變高後,成長一定會變得更困難,而且同時間要和Google一起搶食這塊大餅的人更是前仆後繼而來,最明顯的除了有Facebook持續高速增長的進逼,現在還有Snapchat以及更多新興企業,都是仰賴廣告收入為生。
這都讓Google不得不加快腳步思考,在廣告之外,下一個成長動能會是什麼?而Google雲端資深副總裁格林(Diane Greene)在Google雲端大會Google Cloud Next開場所說的這句話,已經說明了答案:「 有誰不同意雲端是IT現在最重要的事嗎? 」
Google雲端資深副總裁格林認為,雲端是現在最重要的事。
其實Google過去幾年來嘗試過的新事業不在少數,像是無人車、機器人、光纖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等等,然而在眾多事業中,真正具有盈利能力的,目前恐怕只有雲端。而這也是過去兩年來Google最積極加碼投資和著手大動作改革的事業。
連串改革加上大手筆投資,Google展現拿下雲端市場決心
當中最明確的改革起點,是從虛擬化軟體VMware創辦人,同時也是Google董事會成員格林出任Google雲端負責人後開始。過去一年多來,她陸續進行了Google雲端部門的組織重整,包括將Google Apps改名為G Suite、做Google Cloud品牌再造,以及引進更多外部人士,如找來前凱撒娛樂集團商務長蕭卡特(Tariq Shaukat) 出任Google雲端客戶總裁、前Cloud Foundry執行長拉姆齊(Sam Ramji) 擔任Google雲端平台產品副總,以及邀請史丹佛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史丹佛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李飛飛擔任Google雲端人工智慧暨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等。
而在2016年第二季財報上,Alphabet財務長露絲(Ruth Porat)透露,該季度召募超過2000名新進員工,多數都是為了支援雲端和App業務。而後為了組建Google雲端客戶團隊,又是一批千人以上的大規模朝聘。此外,在Google Cloud Next大會上,Alphabet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也提到,Google對雲端投資的金額高達 300億美元 (約合新台幣9342億元)。
每一步,Google都在展現要拿下雲端市場的野心,而這樣的決心,甚至在台灣也都已經可以感受到。據了解,Google挖角了原本負責台灣亞馬遜AWS業務的負責人James Tien來負責台灣市場,另外Google也開始在台灣部屬在地雲端客戶服務團隊。
不過當所有人都在說雲端是網路泡沫以來最大的一波IT變革時,代表你看到的機會,別人也都看到了,那Google又憑什麼能贏?現實是,目前亞馬遜AWS的市佔率遙遙領先,第二名是微軟,排名老三的Google仍落後領先者有一大段距離。
客戶服務的補強看到成效,但還不夠
當然,要比雲端技術,Google經過內部十多年的驗證,實力自然不容小覷,但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去這十幾年Google雲端只服務Google一個客戶,根本就不懂得怎麼做企業市場,甚至外界也不認為Google會認真去做企業市場。這就是過去一年多來Google努力想要改變的事情,補強企業客戶服務,學習企業溝通語言,而這些努力看來已經開始發揮效果。
HSBC現在也是Google的雲端客戶。
在Google Cloud Next大會上,HSBC、eBay、高露潔、迪士尼、Home Depot等非典型科技業大客戶一個接一個連番站台,這對過去只能拿到Spotify、Snapchat這些新創訂單的Google來說,無疑是一大進展。
但即使逐漸補上這個洞,Google最多也只能說是趕上對手而已,如果真的要勝出,勢必還得要有殺手級武器,而目前看來,最有可能被鑄造為「倚天劍」的,應該是人工智慧/機器學習。Google雲端應用副總裁拉格哈文(Prabhakar Raghavan)說:「 當資料上雲端,就是展現Google機器學習魔術的時候了。 」
雖然市場上對人工智慧有興趣的競爭對手同樣也不在少數,論資歷,IBM和微軟都是大前輩,但Google在用戶數、數據量的掌握上具有優勢,同時Google內部更是高手雲集,包括有大家熟知,Alpha Go的開發團隊 Deep Mind ;還有Google X中,少數有能力帶來營收獲利貢獻的機器學習團隊 Google Brain ;以及由機器學習專家李飛飛帶領的 Google雲端人工智慧暨機器學習團隊 。
而李飛飛在史丹佛人工智慧實驗室指導過的高手們,也都可能會是未來Google雲端的重要人才來源,如李飛飛的學生之一,前Snapchat人工智慧研發主管李佳,已經跟隨李飛飛加入,擔任Google雲端人工智慧暨機器學習研發團隊技術總監。
此外,Google日前也宣布併購資料科學平台Kaggle,預期也將會對Google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助益。
人工智慧會是助Google拿天下的倚天劍嗎?
而如果要和亞馬遜比人工智慧,Google的優勢可能還更明顯。雖然亞馬遜也有相當成功的語音助理Alexa,但那終究是一個面對消費者的前端人工智慧語音應用,如果就整體布局的完整度和技術實力來看,在語音、影像機器學習等多個領域都有涉獵,並同時擁有前端如Google Home、Google Assistant,後端則是有TensorFlow等工具和技術來看,相信Google是位居上風的。
Google能不能在雲端市場闖出一片天,Google雲端人工智慧暨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飛飛扮演關鍵角色。
可以想像,機器學習與雲端的結合,勢必會成為吸引企業使用Google雲端的一大誘因。實際上,從日前李飛飛在Google Cloud Next主題演講上公開雲端影音智慧應用程式介面 (Cloud Video Intelligence API),企業客戶的熱烈反映,就可以預見這兩者結合將帶來的威力。而李飛飛也表明,這就是她來到Google的任務,找出更多可以讓Google這隻人工智慧大槌子出手發揮的,更廣泛的企業應用。
回想一年多前,當Google技術基礎架構資深副總裁霍爾澤(Urs Hölzle)說:「 到了2020年,Google將會成為一家雲端公司。 」意指雲端營收將會超過廣告營收時,可能有不少人都認為那不過是在做白日夢,只是一種話題炒作手段,或者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但到了今天,當大家看到Google不斷發表具突破性的技術、端出更多實際的成功客戶案例,並且持續投資、招募更多高手加盟,或許已經沒有人敢小看Google對抗中年危機的決心和野心了。
延伸閱讀
Google人工智慧的野心:從手機、手錶、家電佈局,讓AI無所不在
原文出處
數位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