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News100 | SmartM 電子商務X網路行銷學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大家都離開電腦就拿出手機,你的行動策略呢?

$
0
0
上週受邀到一個「網路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的講座做分享,因為自己習慣在分享前做歸納與整理,透過再次消化咀嚼後與大家分享,自身與夥伴經營平台的一些經驗,希望可以供已經參與網路或正想投入數位領域的朋友做思考。 行動大遷徙!網路營運與產品行銷新思維 愛評網本身就是一個網路平台,也是一個網路原生的品牌,比較 2013 年同期,今年 PC Web 的獨立造訪數增長趨緩,不到一成;而相對的行動網頁的獨立造訪則是成長了將近七成。 使用人數與流量大規模地往行動數位行為移動,相較於近三年的平緩上升,今年更為明顯。愛評網每個月大約超過 600 萬的 UU(非重複到訪),在 PC 與 Mobile 交界上呈現兩個大幅度的黃金交叉: 周間上班時間皆以 PC 為主、週末流量則以 Mobile 掛帥; 平日午餐與晚餐前與用餐後 30 分鐘,兩者迅速交叉互換。 人們生活行為已經與網路密不可分,「離開電腦就掏出手機」現象儼然形成。 這樣的趨勢,明顯地發生在我們這群網路賴以為生的網路工作生活者,各種行為如「用 Evernote 拍下討論時的白板塗鴉直接分享會議記錄」、「LINE 即時溝通更新數字甚至文字會議到策略決議」、「Google 共享行事曆與 Mail,都跨越了各種載具與空間」、「FB 打卡滑塗鴉牆跟好友、同事及客戶互動,了解彼此生活才更有話題」,既然工作與生活都已融入到隨處是網路,團隊就很自然地擁抱這個趨勢,整個產品策略跟推廣作法都轉以 Mobile 為主,歸納過往操作經驗的「三點基本應對工作」: RWD (Responsive Web Design) 響應式網頁設計: 能夠吸引網友通過 Banner 或廣告連結到網頁本身已經不容易,一打開就是 PC Web 的縮小版,看文字還要選擇看哪個區塊,字太小還要兩個手指頭拉大來看,拖網頁向右邊、拖網頁向上面瀏覽找按鈕的,早就想直接按 Home 鍵離開了,怎麼留得住人甚至 engadget 其他行為,簡化呈現資訊與調適使用者介面 (User interface) 來迎接 Mobile Web 的使用者才能有機會留住眼球與流量。 適地性服務應用 (Location Based Service): 智慧型手機這種行動載具使用者是持續移動的,透過身處位置而提供相對的服務更能打動人心,「你找的店家離你多少距離?100公尺」、「你找的店家列表中由近到遠並且列出 100m, 300m, 500m, 1km」等,對於我們這種在地資訊服務,透過與使用者的關係來整理資訊的好處是資訊量相對地有一定的範圍,處理速度也因此加快,例如,查找「鬆餅關鍵字」,我們服務會吐出的資訊就是所在區域(如台北市)的鬆餅店家,並可篩選 1km 或 5km 的範圍由近至遠列出,我們的 Server 也不用處理到全台數千家餐廳資訊給使用者,利用 Location 提供給使用者「跟他有關的資訊」更加重要。 降低登入門檻、適度提供誘因: 智慧型手機的特性除了隨時移動外,螢幕大小有限、輸入難度與實體大鍵盤較為不易,需要使用者貢獻資訊時門檻就更得簡單,FB 或 Google Open ID(大多應該已經在手機中登入過直接透過其登入即可),若希望取得更多使用者資訊,建議提供更多誘因來吸引其登錄了。 2005 年與 2013 年的教宗登基,photo via NY Daily News 不僅僅只是科技與人文的交叉路口而已 行動數位來襲,人們於網路上的行為產生更多互動、交錯更多,在技術方面網路科技演進並沒有像「摩爾定律」所述:「同樣大小的微晶片上,電晶體數目每 18 個月會成長一倍」類似的準則,網路應用、硬體沿革一直超乎想像的翻新,歸納成「三大現象」: 技術創新變革:上網速度更快(4G 大於 3G 數倍——理論值應該是數十倍)、電腦與智慧型手機越來越薄且功能越強、物聯網天馬行空地冒出(如 Google Glass、Apple Watch、小米電視、豹米空氣清淨器、nest 智慧家居、Jawbone UP24); 資訊傳播迅速:各種媒體資訊的取得容易,傳播也更容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社群的發酵更加迅速; 動態使用行為:資訊量隨著使用的時間與相應的參數增加迅猛,行為變化也因為各種內在外在因素變得更多元化,各種行為分析得靠資訊記錄才有辦法綜觀全貌, 相對作法則有「五點因應法則」: 持續觀察趨勢與嘗試技術創新:較成熟與剛發生技術的拿捏與擁抱,如 iBeacon、行動支付、較暢銷手機的關注,掌握科技與各種商業經營的可能來做策略思考的判斷(這樣做的成本是否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利益?); 自己做不如找合作:其實就是撇除那種「要就自己來」的思維,尋找「技術研發相對成熟」或「市場佔有率相對優勢」的合作夥伴合作,藉由自身特色與夥伴的合作各司其職來發揮綜效,重新研發投入的成本與細節關注度都有其門檻與風險,甚至拖慢可以推出的時間; 注重社群行為與反應:由於資訊傳播迅速,使用者對於使用經驗的分享與應用,影響將迅速擴散並造成難以預期的力量,無論正反與否,「水載舟也覆舟」,都建議真誠以對、迅速反應來因應; 採取大數據分析:承前述所說的大量資訊,需要透過全貌的紀錄來做分析,而不再是抽樣調查。透過「看結果」、「找問題」、「想方法」的循環來思考、驗證服務; 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服務的使用者是人,雖然 Steve Jobs 說:「很多時候,人們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因為有時候人知覺的問題並不是真正的問題,就也因為這樣所以更要透過各個角度思考人們真正的行為與需求。人是最重要的核心,不是技術。 最後歸納一句化總結:以人的需求與行為,思考科技與商業結合的各種策略,並持續透過巨量資料綜觀全貌來整合資源,設計服務並透過社群機制長期營運。 原文出處:轉自合作媒體 PunNode 關於 Perry Wu   筆名派瑞吾。自小反骨,理性與感性加上獅子座與處女座的綜合體。早期擔任行銷企劃與記者,後投入廣告與網路產業,曾任職於聯合報系、傑思媒體、愛情公寓與撰寫ADM廣告雜誌專欄,現職為愛評網策略長。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