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解讀】國外P2P發展火速,債權證券化商品、轉讓平台已臻成熟,然台灣網貸觀念尚停留在「地下金融」,業務還停留在撮合借款與放款。
7月18日,中國第三大P2P(Peer-to-Peer)網路借貸平台「點融網」創辦人暨首席執行官蘇海德(Soul
Htite)、分別創辦Lending Club與Upgrade等兩家知名網貸平台的雷納德.拉布蘭奇(Renaud
Laplanche),以及美國第一家網路信貸平台Prosper總裁隆.索伯(Ron
Suber)等國際P2P大咖齊聚台北,除了分享如何利用科技讓金融信貸風險控管更有效率,他們還多談了「機構法人如何投資金融科技」的當紅話題,引發金融業與投資界的關注。
未來機構法人不僅可以直接投資P2P等金融科技企業,跨境債權批發轉讓平台、P2P債權證券化商品等新商品、新模式也應運而生。
國際金融科技發展漸成熟
事實上,國外P2P平台早就開始規畫資產證券化商品,中國P2P則有債權分割、轉讓平台,產業鏈已臻至成熟,也被不少投資機構法人納入投資組合。
一位外資固定收益經理人便直言,國外消費性貸款證券化商品有3、5年的個人信貸、車貸、也有30、50年房貸,類型多元,因此債券基金經理人除了買公債、公司債之外,也會視情況持有一些短天期、違約率低、但流動性高的消費性債權證券化商品,以調節現金水位或績效表現,例如台灣人最愛的聯博高收益債券基金,便曾持有一定水位的非商用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
因此台下聽眾組成也相當有趣,不僅有會計師、風險管理學者、國內最大的P2P業者LnB信用市集執行長楊瑞芬,也有專門投資P2P平台的私募基金經理人,批發P2P債權的資產管理公司FinEXAsia創辦人伍楊玉如,不少銀行、投顧業者也到場聆聽,像是富邦投顧董事長林弘立、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等都親自出席,認真做筆記。
只不過,國際P2P產業交流熱絡,相較之下,台灣本土業者仍在初級市場(撮合借款/放款)努力推廣業務,少數者來試試次級市場(債權轉讓)水溫,進度落後國際不少。
今年3月政府終於開放P2P平台可與銀行合作,也有平台推出房地產債權抵押擔保及債權轉讓業務,但業者感嘆,現在最大的挑戰在於扭轉民眾觀念與習慣。
民眾不埋單,業務難進階
一般來說,個人向銀行借錢,利率動輒8到12%,但P2P平均僅7%,因此國外很常使用P2P借低還高,降低還款負擔。台灣民眾仍少有這樣的觀念,鄉民貸執行長黃智康透露,不少民眾對網貸的觀念還停留在地下金融,申貸的動機和資格都不對,以至於申貸的人很多,但核貸率僅約1成。
以標會型P2P平台TFE台灣資金交易所特助鍾春蘭也透露,平台上線已一年,但多數民眾只敢用小額試水溫,技術專利都還沒用上,要是業務夠熱絡,不只是一對一,還能多人媒合多人。
不過由於網路借貸的優勢就在於透過網路科技去除銀行中介、以降低貸款成本,因此只要做到和銀行有利差、違約率又低,本土P2P還是有空間。楊瑞芬便認為,台灣的系統和資訊能力不差,還有令國外業者相當羨慕的資料庫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可供參考,還是很有機會在國際上急起直追。
延伸閱讀
Apple
Pay、PayPal強勁對手!美國30家大銀行共推的P2P支付服務:Zelle來了
原文出處
財訊雙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