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News100 | SmartM 電子商務X網路行銷學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風傳媒營運長:技術是輔助,網路思維打造社群影響力

$
0
0
【SmartM解讀】風傳媒自許為是一面產出好內容,一面專注研發數據生態系統的網路公司,用網路思維做內容、用技術驅動資訊及社群的傳遞和發展,以此打造不凡的影響力。 「到今年年初,我覺得最辛苦的時間已經過去了。」風傳媒營運長溫芳瑜表示,時過中午,她還餓著肚子,談起由網路人轉為媒體人的歷程興致勃勃,記憶深刻。 2014年底,她在Yahoo工作了八年,熟悉的環境,上手的工作,沒有抱怨,卻缺少挑戰,期待自己轉換不同跑道,沒想到一頭栽進當年年初成立的風傳媒,是什麼打動自己?溫芳瑜表示,很簡單,因為風傳媒希望引進網路的基因,能夠用新創的方式來傳達讓社會更好的理念。多瞭解一些,她發現:「產品內容是對的,但是,包裝不對。」 她敘述媒體的時空不同,以前媒體環境相對是壟斷的、既定的,製作內容的人比較不需要考慮受眾的需求;今天媒體的環境不只是多元,更是公平競爭,內容製作者的挑戰在於你的東西有沒有人要看。不看讀者,不看市場的媒體固然無法生存,卻不代表只能跟著大眾的口味、跟隨民粹,甚至成為民粹的推手,這就回到媒體的定位與自我期許。 風傳媒官網上的關於我們是這麼寫著:我們希望建立一個網路時代的新媒體,以宏觀的視野,掌握國際、兩岸的政經脈動及生活態度,提供優質的原生新聞及犀利的觀點評論,並反映我們所處社群的多元意見及思辨對話。源於此,風傳媒並不求快,卻堅持只做真實的報導,查證再查證,風傳媒在意議題的選擇除了要能夠真正發揮監督政府的功能,還要以高品質報導鞏固核心讀者。 這些原則反映在實際行動上,當許多媒體紛紛報導某國家元首病逝的消息時,風傳媒負責國際新聞的編輯提醒大家要再查證,結果發現根本是錯誤訊息; 當發現值得報導的國際議題,又擔心讀者缺乏興趣時,風傳媒會試著找到一個角度,與讀者的生活發生連結,讓大家有感。而為了讓風傳媒與目標族群有更多面向的接觸,溫芳瑜打造了子品牌「風生活」,是軟性的生活層面的關懷,一方面擴大廣度,同時增加深度,是品牌精神的體現。 科技的應用是硬梆梆的,如何讓大家信服科技帶來的效果卻是峰迴路轉,溫芳瑜談到網路人與媒體人的交會初期。在開會早期,只要她提到跟數字有關或是網路的做法,要用各種角度去解釋看這些數字的意義、舉一百個例子說明網友什麼有這些行為,即使這樣,也不見得能讓媒體專業的同仁理解。 溫芳瑜說,與其空等改變發生,乾脆就從自己開始做。她以網路思維出發,將網路的閱讀習慣運用在報導上,甚至從最基本的標題出發,讓大家發現奇蹟似的只是換個標題、調整結構,竟然點閱率大增,「一段時間後,發現朋友轉分享回到自己手裡,大家就相信了。」 科技的運用帶來的改變不止於此,溫芳瑜舉例,去年七月桃園發生火燒車事件時,風傳媒的記者到的現場,立即用手機開始進行現場直播,反倒是一些媒體的記者在現場,要等SNG車(衛星新聞採訪車)到達進行現場直播,而遲遲無法開始工作,成本結構的不同正是網路媒體崛起的原因之一。她認為,科技的運用並不是最難的,如何改變心態與觀念,了解新聞的擴散必需用網路的方法,才是媒體轉型的難處。 即使面對林林總總的媒體型態,溫芳瑜以為,媒體的核心價值與定位最重要。風傳媒藉由臉書或是其他社群媒體的分享功能,知名度與影響力都有明顯增加,這些從網站排名、被外界提及的程度,甚至投履歷表謀職人數的增加都明顯可見。 但是,她以為,風傳媒一定要走向平台化與個人化,一方面是因為美國行之有年的付費式媒體,因網路發展歷程不同,在台灣不能夠直接套用,一方面仰賴其他媒介擴展自己的聲勢不是長久之計。 溫芳瑜說,風傳媒是一面產出好內容,一面專注研發數據生態系統的網路公司,技術是網路資訊傳遞的核心引擎,無論線上或線下的所有活動都與數據有關。要讓科技與內容發揮最大綜效,「我們必須準備好,因為,在網路社會,大眾一旦對你失望,就很難再回來。」 她點出,風傳媒不是悶著頭做內容,而是用網路思維做內容、用技術驅動資訊及社群的傳遞和發展。   延伸閱讀 YouTube加入聊天新功能,改變社群行銷策略的4個建議 原文出處 品牌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