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Pal預估馬來西亞行動商務市場規模將於2015年達到34億馬幣,成長力不容小覷。
資料來源:eCommerceMILO
如果你是想跨入馬來西亞卻不得其門而入的電商新手,SmartM 的馬來西亞合作媒體 eCommerceMILO的這篇文章 可作為入門參考。
AirAsia(亞航):亞航的網路訂購系統在2001年帶動了馬來西亞首波電商潮。
Blogshop(部落格商店):賣家在部落格上銷售產品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特有文化。
Cash on
Delivery(貨到付款):雖然這種付款方式增添了商家的營運困難,但卻深受馬來西亞消費者的喜愛。
Duriana:馬來西亞最具代表性的C2C行動市集。
Ensogo:LivingSocial、MyDeal和Dealmates已成為歷史,因為他們都被整併到Ensogo
了。
F-Commerce(臉書商務):Facebook和論壇都是馬來西亞相當受歡迎的交易平台,因此有F-Commerce之稱。
Groupon:Groupon在馬來西亞第二波電商潮中催生出100多個團購網站(雖然現在很多都消失了)。
Hermo:專營美容產品的Hermo印證了專注特定垂直市場的新創公司也能打出一片天。
Instagram:如果Instgram有更方便的交易功能,這個廣受時尚品廠商喜愛的媒體可能會在馬來西亞掀起I-Commerce風潮。
Jack
Ma(馬雲):被中國媒體與企業家視為偶像的馬雲也是許多馬來西亞企業家的典範。
Korean-backed
ventures(韓國融資公司):繼美國、德國和日本爭相進軍馬來西亞市場之後,韓國企業也積極搶進,馬來西亞Astro集團與南韓GS
Home以及馬來西亞Celcom與南韓SK Planet的合作案就是最佳證明。
Lelong和Lazada:本土通路商Lelong與資金雄厚的Lazada是馬來西亞的電商巨頭。
Mudah:在Lelong和Lazada竄起之前,線上分類廣告網站Mudah已經投資大筆銀子做行銷,並成為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
Nuffnang:知名部落格廣告公司Nuffnang曾以Jipaban品牌進軍電商市場,不過現在已經停業了。
O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從兩年前就開始推動O2O的Groupon到現在的LINE,O2O已成為馬來西亞的新勢力。
PM
Culture(私訊文化):買家私訊給賣家問問題,並期待賣家以私訊方式回覆已成為馬來西亞電商的主流文化。
Qoo10:Qoo10在馬來西亞雖不及新加坡成功,但仍是Lelong和Lazada的主要競爭對手。
Retail(零售):雖然馬來西亞消費者仍喜歡上商場購物,但大多傳統零售店都面臨嚴峻挑戰,並轉戰線上。
Smartphone(智慧型手機):Google調查發現每兩位馬來西亞人就有一人擁有智慧型手機,而且35%的人只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所以,別再「考慮」做行動商務了,你必須把行動商務擺第一。
Tesco線上購物:挾著在英國與其他國家的營運經驗,Tesco在2013年成功進軍馬來西亞開設線上購物網站。
UniFi:先別管攏不壟斷了,沒有寬頻服務供應商UniFi這個大功臣,線上購物都是夢。
Video(影片行銷):馬來西亞消費者熱愛看影片。電視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因為他們希望能在看影片的同時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從事其他線上活動,例如上社群網站和線上購物。
Wei Kwok
Seing(韋國盛):美國有Jeff
Bezos、中國有馬雲,在馬來西亞則不可不知Lelong.my創辦人韋國盛。
Xiaomi(小米):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小米是促使智慧型手機、行動網路與電子商務在馬來西亞大發利市的重要助力。
Yellow
Pages(黃頁服務):還記得黃頁服務嗎?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黃頁服務已經消失匿跡了,就連Google黃頁的搜尋量也在遞減中。
Zilzar:Zalora人人皆知,那Zilzar呢?這個專賣清真產品的網站可能兩、三個月後就會擁有比阿里巴巴更多的清真供應商。
延伸閱讀:馬來西亞線上購物趨勢
原文出處:編譯自合作媒體
eCommerceMILO
嚴禁抄襲,若欲轉載,敬請註明出處「SmartM」並附上原文連結。
歡迎各大媒體交換文章連結。
圖片來源:主圖、縮圖:
wikipedia(cc Licensed)
加入SmartM粉絲團,更多電商訊息等你關注 https://www.facebook.com/smart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