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份生活講座結束時,有個兩年前曾經參加過我們網聚的朋友上來打招呼。
我記得那次見面時,他跟我說他有個不錯的Idea,想要嘗試Startup。 只是自己不懂技術,還在物色伙伴。
我對他說有夢想就要往前踏,一定要逼自己踏出安適區,千萬不要辜負了自己的理想!
這次又碰到他,我就問問他進展的如何。 他說目前完全沒進展,自己也還在原來公司上著班。 我聽了嚇一大跳,就問他怎麼了?
是放棄不打算把那點子實現了? 還是有什麼新的目標?
結果他跟我說花了兩年的時間,卻還沒找到合適的伙伴,以至於這idea就蹉跎了下來。
他說,他其實這兩年很積極參加各類活動。 各類演講、課程、Startup的聚會都去參加,每次參加活動時也積極的到處認識別人、到處發名片。
他很沮喪的說:「可是發現這樣活動大家一開始很熱絡,但回去後很快就失去連結度。 以致於最後沒什麼下文。 這類人脈好像幫助不大?
我也始終找不到我需要的伙伴。」
之前有寫過一篇文章:尋找創業夥伴,你該關注哪些特質? 談的是找尋創業伙伴該注意的部分。
不過那篇談到的,比較是著重於從身邊找尋伙伴時該注意的要素。
找陌生人當伙伴的部分我似乎確實沒寫過,所以我當下有給他幾點建議,回來沈澱一下,更完整結構化的把我的建議轉成下面三點文字。
對也有類似困擾的朋友,或許能有些許助益。
1. 認識新朋友,應該把自己的理想講出來
這類活動每個人來的目的都不同。
有人單純想來聽演講自我成長、有人是想認識朋友、有人來找投資標的、有人想聽聽別人在幹嘛、當然也有人想來找合作夥伴。
這種場合認識的朋友,除非自己事後很努力的去建立連結,或是彼此每場都到,不然大家的連結本來就弱。
不在一起生活、也不在一起工作,或工作內容差距很大,最後一定就變成FB上的網友→發文時互相按個讚,一路終老都沒再見過面(笑)。
要突然變成一起合作把點子做出來甚至一起創業的伙伴,實務上是很難的。
比較好的方式,其實到這種場合就跟別人講講自己「將來想創業的念頭」。
這類場合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人,並非每個人都很有冒險的心。
既然是急著想認識伙伴,結果兩人培養感情了好久,最後發現對方只是來聽課的上班族,壓根沒想過要離開公司,那不就傷腦筋了?
還不如一開始就讓大家知道你的冒險心,有類似想法的人自然會想多跟你接觸,反而能加速事情的進展。
沒有打算將來創業的,自然也不會跟你有太多互動。 這樣反而能先把新朋友做出快速分類。
有想創業的人再多花時間認識,搞清楚我在三年後那本書中(見文末)提過要確認長期目標以及互補性的要點,這就能從新認識的人脈中較快篩選出合適的人選。
2. 把自己的品牌建立起來
我們其實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建立自己的品牌。(如:沒過五十歲的你,盡早發展「自己的品牌」是很重要的)
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專長,我們就比較容易參與重要且有趣的案子(畢竟好案子大家會想找高手),好案子也容易獲取超額報酬。
而且累積了幾個好案子的經歷,將來就會有更多的好案子找我們。 這就讓我們的職涯走入一個「正向循環」中。
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要盡早讓周圍的人對你有某種品牌印象。
「他的數字能力很強」、「他很懂電腦」、「他很會行銷」、「他溝通協調很有一套」。
這樣的品牌形象建立出來,也就讓別人有個認識我們的標籤。
「喔,你需要找專案管理的專家? 或喔~你想學邏輯思考?
當然找Joe或Bryan囉!」一旦別人提起你能有類似這樣的印象,他人也就能立刻分辨你的「價值」在哪裡。
當他缺這樣價值的搭檔,立刻就會想到你!
這在工作上是這樣,你若將來打算要出來創業的,這動作就更重要了。 因為既然需要找伙伴,那你自己就不能總是沒沒無聞。
若你沒沒無聞,厲害的人又怎麼會想跟你一起搭檔呢?
就算你沒打算找很厲害的人,但別人若不知道你的專長價值在哪裡,你也很難期待別人平等的跟你合作。
最後在合夥上面就有可能吃了虧或被別人佔了便宜。
我不得不說,社會終究還是有其現實面的。 但也好在,只要你具備「利用價值」,尊重與合作倒也不難獲取就是。
3. 先找到目標接近的人,而不要以點子為合作起點
另一個很重要的個人建議,是盡早建立你的「最小戰鬥單位」。 很多人都有創業的夢想,可是通常優先順序都搞錯了。
一般人的直覺想法是:「我得先想辦法找出一個沒人做過的點子,或是只有我有優勢有門檻的能力,我才能考慮創業。
等我想創業時,才該開始物色團隊」。
但實務上,各類的生意都有人做,各類的生意也都有人賺錢。
能想出獨一無二點子的人終究是非常少數的;能在創業初期就靠技術或是獨特性拉出一個極高門檻的,那其實也是很少數的案例。
我反而覺得,創業的關鍵,在於你是否能盡早找到彼此互補的最小戰鬥單位。
有強大的工匠角色處理產品,有行腳商人思考市場性與品牌經營,有總管在背後默默的協調與建立管理制度。
這些齊備了,只要彼此對商業模式有認同,爆發力就會出來。
而且別忘了,好點子也可能失敗、也可能根本不符合市場需求,如果你僅是以點子來構築團隊,這團隊通常是極度不平衡的(比方說一群技術人員主導的工匠團隊),一旦點子失敗,這團隊也無以為繼。
但若是以「對的人」為原則來進行,一個點子失敗,大家其實還可以思考別的事情來做。
我的偏見以為,點子真的是其次,好的商業模式在這時代往往是多方嘗試與探索才找到的。
而探索與嘗試的過程中,團隊是否夠全面,其實是勝敗的關鍵!
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Jim Collins在他《A到A+》(Good to Great)那本書的第三章就是這概念。
他的第三章標題就很直白的叫做:先找對人,再決定要做什麼。
其中他提到:卓越企業的領導人並非自己默默的決定了方向,然後指揮員工把車開過去。
而事先找到對的人上車(並讓不適合的人下車),接下來才決定車子要開去哪。
個人的團隊也是同樣概念。 先把合適且能互補的人找出來,點子其實自然會源源不絕。
總結
所以,下次去聚會認識陌生人時,把握這三個原則。
多讓別人瞭解我們的價值,多喊出我們的夢想,多思考建立團隊而非實現點子,把時間拉長後,必然會能有所回報的!
延伸閱讀:創業選擇夥伴的三大關鍵因素
原文出處: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
嚴禁抄襲,若欲轉載,敬請註明出處「SmartM」並附上原文連結。
歡迎各大媒體交換文章連結。
圖片來源:主圖、縮圖:드림포유(C.C.
Licensed)
加入SmartM粉絲團,更多電商訊息等你關注 https://www.facebook.com/smart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