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News100 | SmartM 電子商務X網路行銷學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APP時代的閱讀方式,新科技將引領讀者何去何從?

$
0
0
「我們真的還需要書嗎?」 「我們真的還有能力(跟興趣)閱讀嗎?」   這兩個問題,若是三年前你問我,我會覺得莫名其妙;現在你問我,我會很心虛地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而我已經不敢想像三年之後,這兩個問題是否還需要辯論了。   我的閱讀演化歷程 我是很愛閱讀的人,小時候的我對書本極為著迷,除了沒事就進眷村那小到不行的社區圖書館翻舊書,上補習班時也把書架上的書翻了又翻。偶爾「被迫」跟大人上百貨公司,只要把我放在書店,彼此都樂得輕鬆。我不是天才,看的自然是那個年紀看得懂的故事書跟圖文書,但花上數小時在書海中徜徉,是至今難忘的兒時回憶。即使升學壓力大了之後,每天啃參考書都啃得很起勁,還會刻意跟同學借來不同版本,放假時把它們全都排在床上,從各家出的題目、穿插的小笑話好不好笑,到全彩還是灰階列印、紙質觸感好不好,都是我比較的對象。這樣說來,如今我做網路編輯,或許是早定終生。 高中到大學則是著迷於漫畫,如今家裡收藏了上千本漫畫,七成都是那段時間(同時也是日本漫畫的黃金時期)省吃儉用累積下來的。然而有了個人電腦之後,掛網時間越來越長,買書、上圖書館的慾望和頻率都低了很多。電腦提供更多娛樂占據注意力當然是因素之一,但對於跟電玩絕緣的我來說,其實我花很長時間透過電腦螢幕讀書──只是不在紙上。武俠小說、科幻傳奇……全都來者不拒。記得有一次近 10 天長假,每天早上醒來就上網找免費(想必也是侵權)的古龍小說,一路看到凌晨,然後睡一下,早上起來繼續。這時候的我還是很熱愛閱讀的,不過乘載內容的媒介已經換了。當時網上能找到的內容其實很受限,就因為方便,因為免費,也不求排版、不求體驗、不求新、不求好,有得看就收。   從電子書到社群網站 我雖然喜歡紙本閱讀,但沒有文青的「執著」。我越接觸跟研究資訊傳播科技,就越期待閱讀能早日無紙化。入手第一台 iPod Touch之後,我在上頭看的書可多了,許多(大概也是侵權)的書籍類 App 與當時覺得神奇奧妙的觸控介面讓我上了癮,通勤時讀到過站是常見的副作用。除了想買 Kindle 並線性地期待電子書閱讀潮爆發之外,沒料到會有其他結局。 直到社群網站,具體來說即「臉書」,以無可比擬的注意力吞噬怪獸之姿,把其他紙本書、電子書、App 書都踩在腳下。而我在鍵盤上敲下這篇文章的這幾個小時內,思緒中斷了數十次,只為了看臉書上的動態更新。 如同母體的出版業,台灣的電子書產業並沒有如我期望般線性成長,反而哀鴻遍野。跟數億人一樣,我擁有了 iPad、有了大螢幕高解析度智慧型手機,過去兩、三年下載了各式各樣排版、字體及功能都完善,甚至超乎想像的 App,但在上頭看完的書卻屈指可數。唯一讓我維持間歇性閱讀的,是出版社請我推薦的新書,我要求自己一定得看過。即使如此,看書的過程也跟我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一般:無法抑制點開社群網站發送跟查看更新,每兩分鐘,那股想看看臉書上朋友在說些什麼的衝動就會湧上。如果我刻意斷網讀書,反而沒多久就睡意飽滿,即使讀的都是非常好看的書。天啊,我不久以前是巴不得徹夜整天看書的人啊!   電子書的核心問題在流通 我曾跟台灣的電子書專家董福興討論過「台灣電子書產業到底欠缺什麼?」他提出一項重點:與紙本書比起來,電子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流通,而不是把書搞得花枝招展。紙本書會絕版、會因市場蕭條而減少印量,也不一定能在書店架上露臉,若銷量不佳或出版社倒閉,很可能讀者從此與該書絕緣。這些問題電子書都可以解決,但並非以獨立 App 的形式。 智慧型手機市場成熟的國家,使用者下載新 App 的動機越來越低,新 App 停留在手機裡的壽命越來越短。在此趨勢下,除非有極為重大的變化,不然大者恆大,電子書通路集中在iBook、Google Play、Amazon、Kobo、QQ閱讀、小米多看等媒體的局面已定,少數利基市場或許還有商機,但無關緊要。也因此,電子書時代,經銷商的角色反而吃重。經銷商可以協助處理 EPUB 格式、處理帳款集結、減少重複人力,加快過渡期;有心的出版社也可以趕快適應,從頭開始改變產製流程,將校對過程提前,一開始就把電子出版格式搞對。 我認同董福興的專業觀點,但即使這些產業該做的重點都做了,只怕也難以力挽狂瀾。歸根究柢,我們為何還需要書(不管是什麼形式)?為何我們需要愛閱讀?   新科技帶來新閱讀形式 《BBC Focus》雜誌 2012 年 9 月號的一篇文章〈為什麼你樂當低頭族:關於「上癮」的新解釋〉提到,上癮就是「大腦天生的獎勵路徑被挾持了」。這個神經迴路促使我們去求生存,因此只要是有利於我們生存的行為,就會獲得大腦分泌多巴胺獎賞。 「任何能令你開心的事物,都能夠使你上癮。」牛津大學神經倫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班奈特.佛迪指出,網路上迷人的獎勵結構體驗,令人沉迷。獎勵結構的形式可能有:升級、拓展遊戲裡的虛擬帝國,或是在社交網站裡獲得具象徵性的獎勵,比如臉書上的新朋友,或是有人回推我們的推特。我們彷彿是在虛擬世界的大草原上恣意捕獵,多巴胺如湧泉讓我們不斷回訪社群網站,尋求美好的經驗,自我增強的循環變成抑制不了的渴望(就如同我現在就好想趕快連上網去逛臉書)。 然而有什麼方式跟讀書一樣,可以讓我們有系統、專注且沉靜地吸收知識跟轉化思惟呢?書本作為一種科技,已經高度演化,可以完美地回應我們的需求,但前提是我們還有這樣的需求。如今我們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決定閱讀的未來。可以預料的是,更新的資訊技術,如擴增實境 (AR)、虛擬實境 (VR) 等,會帶來另一波衝擊,因此我們更必須從當前這波正在承受的社群媒體衝擊中找出適應之道。 科技更迭越快,世代之間的差異會加大,過往 10 年為一代,現在 5 年,或是 3 年就一代。我們用不同的方式閱讀,甚至不閱讀,影響了彼此看世界與溝通的方式跟節奏。衝突跟創新都將由此而來,所有人都要準備好。     延伸閱讀:臉書「即時文章」登場,主打速度、 高互動、新聞品牌認同 原文出處: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 PunNode     嚴禁抄襲,若欲轉載,敬請註明出處「SmartM」並附上原文連結。 歡迎各大媒體交換文章連結。 圖片來源:主圖、縮圖: Jens Schott Knudsen(CC Licensed) 加入SmartM粉絲團,更多電商訊息等你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smartm.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