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社群網站的過度發展、大數據等學問的盛行,人們開始反思個人資訊的重要性,消費者也開始對個人資訊的曝光程度錙銖必較,在享受方便與隱私之間跟業者角力。
小至註冊帳號,大至即時同步、追蹤個人數據,人們或多或少都會為了個人或社會利益出賣隱私。這些取捨有時極為簡單,例如透過 Fitbit 紀錄個人運動表現,改善體能;有時極為複雜,例如將健康數據提供給雇主。對創業者而言,又該如何說服新世代的使用者提供珍貴的個人資料呢?
由 NOKIA 主導的
#maketechhuman
專題,專門探討科技與人性如何愉快共存的未來樣貌,在與 Wired
線上雜誌合作的內容中,列舉了以下不同領域的科技服務,在未來無論對業者或消費者,都可能是較為友善的數據合作模式。
高齡社會,由物聯網主導的生活管家
設備齊全,能遠端控制的智慧家庭已經是不遠的未來,人們也開始期待能為高齡化社會發展更好的照護模式,市場甚至預計這波需求將在 2018
年創造 80
億美元的商機(包含相關設施與穿戴裝置)。透過感應器,不僅能即時追蹤特定對象的位置,還能監控心跳與呼吸等生理資訊,甚至控制門窗、電器的開關。對年長者而言,這些方便的措施是體貼的照護還是
24 小時不間斷的監控,差異就在於使用者身份與運作方式。
根據調查,許多年長者較願意與負責照護其生活的子女共享健康資訊,前提是保有尊嚴與生活中一定的自主權,監控的目的較偏向緊急狀況的預防與通報。例如跌倒預警服務——ADT
醫療警報已經行之有年,新世代的穿戴裝置則像是 CarePredict
Tempo,能夠偵測更精確的地理位置、動作與姿勢,當配戴者徘徊在家門外或是錯過了用藥期限時,能夠即時通知照護者並進ㄧ步連絡。
科技服務除了推送提醒通知以外,日本軟銀公司今年發售了能夠學習並與使用者一同成長的居家照護機器人 Pepper ,強調理解人類情感的特色,讓科技用更柔軟的方式進入生活。
DNA 創造的共享經濟
沒有任何數據比 DNA 更加個人化,但世界上迄今已有近百萬人願意將自己的遺傳數據交付給 23andMe 基因公司,換取更遠大的醫療願景。雖然美國 FDA(食品藥物管理署)在 2013
年中止了旗下個人基因測試的服務,但相關單位在近日批准了針對布盧姆綜合症等遺傳性疾病的測試許可。23andMe
更成立了遺傳性疾病藥物的專職開發部門,並宣布與 Genentech 及輝瑞藥廠的合作計畫,共同研究帕金森氏症與狼瘡的藥物。
據 23andMe 表示,已經有高達
80%的客戶主動同意為醫學研究貢獻自己的基因訊息。
photo via Andy Sternberg@Flickr, CC License
友善的職場穿戴裝置
行動裝置與雲端技術模糊了職場與個人空間的界線,是否將個人資訊流入職場已經成為一大難題。對企業主而言,優點是較為顯而易見的,透過員工、同事間的健康、飲食、運動資訊,能夠有效地幫企業提高生產力並降低醫療費用。
然而對員工而言也並非全無益處,例如餐廳員工有可能透過穿戴裝置與特定程式紀錄實質的工作表現,讓數據作為晉升的有力參考。健康相關數據也有機會讓員工爭取更好的福利,美國 BP 公司為了鼓勵員工保持健康體態,凡是配戴 Fitbit
的雇員將獲得降低本人與家屬投保費用的獎勵,友善企業搭配穿戴裝置的未來似乎指日可待。
重視數據隱私,打動人心的將不是方便的功能而是企業價值
透過上述舉例將發現數據與個人資訊再不只是冰冷的數字呈現,便捷的功能固然必要,但科技產品背後提供的價值或遠景才能讓使用者買單,價值觀也會隨著世代與社會背景不同有所差異。綠色與社會企業在未來的市場接受度可能會更高。對創業者而言,這些價值觀或許才是下一個十年,人們願意提供數據的關鍵。
延伸閱讀:行銷創意如何尋找靈感?試試跨界整合吧!
原文出處:授權轉載自合作媒體
PunNode
嚴禁抄襲,若欲轉載,敬請註明出處「SmartM」並附上原文連結。
歡迎各大媒體交換文章連結。
圖片來源:主圖、縮圖: geralt(C.C. Licensed)
加入SmartM粉絲團,更多電商訊息等你關注 https://www.facebook.com/smart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