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被駭客入侵盜取超過10億個帳戶的新聞,引起了各界的關注以及討論。在新科技、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個人資料的安全問題已經屢見不鮮,有關隱私、個人帳戶的爭議已經引發為數眾多的討論。根據統計,台灣上網人數來到1,883萬人,總計約80%的網路使用人口;而在社群軟體Facebook的使用量也非常可觀,平均每日的活躍帳戶數有1,200萬個,如此龐雜的使用人數以及帳戶數量的環境下,個人資安問題以及帳戶安全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其中,有不少用戶質疑每日上傳的資料、關注的項目、點擊率、檔案等的所有權不該掌握在媒介供應者上,應當返還給使用者決定期資料的流向與是否公開。
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個人資訊流通與買賣已經不可避免,企業如何因應新的數據科技革新做出因應措施、改變與蒐集資料,是企業如何在這場個人資料戰爭下存活與成功的關鍵。以下將以四項議題剖析個人數據資料的問題,並以之為基礎探討企業該如何在此背景下因應與改變。
1.資料分享流通議題
如前所述,台灣地區的社交軟體使用情形已然十分頻繁。這些資料如何被流通與分享,才是爭議的關鍵。對於社交軟體如Facebook、Google等掌握個人資料並統合買賣的現況,已經有為數不少人提出反對的聲浪。在這麼頻繁使用軟體卻又重視個人資料的情況下,企業應當思考的是如何和使用者或資料提供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媒合彼此對於資料的使用及流通。其實,當軟體使用者提供個人資料牆上的數據時,某種程度也表明了這些資訊願意被公開以及傳播,而企業應該以妥善的機制(如折扣、資安承諾、用途說明、規則保障)等方式,來和使用者取得程度上的共識。我們料想得到這些在網路上填寫的資料以及數據將被分析與檢視、進而形塑出行銷活動或企業走向,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鼓勵這點讓企業以更貼近我們的角度與方向邁進;然而我們不希望個人的資料被任意的販售與使用,甚至是不當的企業或個人恣意地從事非法用途。因此,和使用者建立良好的資料分享流通關係,是企業應該做好的優先措施。
2.規範議題
針對資料的處理,主管單位已經做出立法與規範來限制不法情況的發生。然而,由於網路與資訊科技的發展過速,主管機關很難時時訂定有效的措施來避免資料的不法流動發生。針對此議題,企業應當樹立好相關的規範機制,如適當的資料分享提醒、防止線上資料的抄襲與盜用等,來做好第一線的資料安全維護。企業也能和主管機關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樑,分享在規範議題上的資訊和心得,以讓個人資料的規範議題能夠確保在應當的限制機制下進行。
3.科技議題
面對個人資料議題,也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需求更多的途徑以及方式來控管個人資訊。隨著資訊的日新月異,網路時代背景蓬勃發展下,建立一個新的資訊處理以及流通平台或軟體,對於企業來說已經不再是不可能的議題。對於新創企業而言,這是一個新興且需求數廣大的需求市場;對於既有的企業而言,發展相對有效的科技對於使用者來說,將是另外一大的選擇誘因。企業可以反思該如何從這些個人資料關注中找到解決方式,並以新的科技去形塑與實施有關資料的控管方式以及手段,不僅能讓企業本身多了一項有利且有發展性的產品,也能符合廣大消費者的需求並達成收益。
4.公共關注議題
為數眾多的公民團體、民間監管單位的崛起,也印證了新數據時代下使用者越來越重視資料安全的情況。對於公共關注的面向,企業可以反思並且形塑自己的社會責任與企業印象。以往公民團體和企業總站在對立面,若企業能夠反思自己對於資料的定義以及處理,並和公眾達成共識,將是能夠有效利用社會資源以及民間力量成功與再造的關鍵。舉辦相關的研討會、公聽會,除了能夠讓用戶更了解企業的個人資料重視程度與因應措施外,妥善的公布資訊也有利於公司以及民間的合作。
延伸閱讀
數位經濟崛起,政府不能只靠法令踩剎車
參考資料
Entrepreneu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