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的時代來臨了!現在,Fintech成為一種顯學,不單各國早已極力推動發展金融科技,國內也同樣吹起一股數位風,不少民營銀行增設數位分行,如玉山銀行打造號稱國內首家數位旗艦分行,讓消費者一進門就能用結合體感裝置的互動螢幕,查詢自己所需的服務;還有中信金的南港數位體驗分行,消費者可用手指靜脈感應來取代金融卡的ATM功能。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結合大數據與金融創新服務的數位分行
這些數位分行的出現,顯現數位金融是必然的趨勢,然而仔細審視台灣現有的金融業者,實際上真正努力推動數位金融的,主要還是民銀和外商,公股銀行依舊牛步緩行,進步緩慢。這當中原因,一部份是因為公股銀行大都因循守舊,內部文化消極保守。當初考進公股銀行的基層行員便是抱著拿鐵飯碗的心態而來,而上頭主事的董事長又大多是從財政部、金管會卸任,一生都吃公家飯的官員,由上至下都是抱持著準公務員心態,自然下意識會排斥改革,與其多做多錯不如少做少錯。如台企銀董事長朱潤逢,對於多家銀行所推出的機器人服務,便語帶不屑表示那只是裝飾品,現有機器人仍無法取代人力服務。
圖片來源:O-BANK王道銀行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數位金融將導致傳統分行必須轉型或是裁撤,使得行員面臨可能失業的風險。隨著科技進步及智慧型手機的出現,現在消費者更習慣用平板或手機等線上方式進行金融服務,渣打銀行更因此裁撤分行,因為他們發現有八成用戶半年內不曾踏入分行,都是依靠ATM及網路便完成服務。
然而裁撤分行,那些抱著拿鐵飯碗心態的行員怎可能接受?這些行員素來抱著公司應該無條件保障工作權益的心態,從過去公股銀行工會反對金融整併的行徑便可見一斑,無論公公併或是民公併,這些公股銀行的工會都會跳出來阻撓。綠營執政時推動二次金改,就把彰銀案說成是圖利財團;藍營執政時要推動公公併,則說政府迷信銀行大就是美,忽視他們的工作權益,甚至屢屢要通過罷工來抗議。
數位金融和金融整併,乃是台灣金融發展不得不為的趨勢,然而卻遭到公股銀行消極的抵抗或是積極的阻撓。這些行員向來只在乎自己的飯碗能不能撐到領退休金,不在乎怎樣對公司跟國家才是真正好的發展,甚至連反年金改革遊行,都能看到公股銀行工會的身影,因為年金改革可能會砍掉他們的13%優存利率。而正是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成了台灣金融跟上國際腳步最大的絆腳石。
延伸閱讀
Fintech遲遲無法取代銀行?解密第一代P2P網路借貸的失敗
原文出處
風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