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SmartM推薦這篇文章?】馬斯克和奇點大學創辦人庫茲韋爾針對「人類大腦在訊息輸出的局限性」上,認為解決問題之道便是將人工智慧「嵌入」人腦。馬斯克在想恢復人類對技術改變生活的信仰上不餘遺力,而一輛特斯拉、一個清潔能源帝國、一艘火箭和避難飛船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有問題的是這個世界,而不是馬斯克。「我的終極目標,是把人類變成一種跨越行星的物種。」在6個月前的世界宇航大會上,對人類學家來說,馬斯克的這句話遠遠比那份火星殖民計劃更有吸引力。此外,如果你單純把這一「新物種」理解為基於物理空間而自由移動的人類,我想你低估了馬斯克對技術的摯愛,以及他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焦慮程度。一個可以適存於星際社會的新物種,優勝劣汰仍然是基本法則。因此,他看人類皆是自我設限並身處險境,以及試圖擺脫這樣的困境:「我一輩子不去太空也沒什麼,重點是需要讓人類變得更好,壽命也更長。」因此,在杜拜這屆世界政府首腦會議上,他那「人類需要進化為半機器人」的言論,既不是噱頭,也並不驚人,而是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拯救人類」的思維方式的映射。換句話說,這只是一個「用技術來改造地球」的老命題,只不過終於涉及到了人類自己存在的意義。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馬斯克VS庫茲韋爾:人機結合究竟是什麼樣子?「人腦應該與機腦進行合併,成為半機器人。」當聽到馬斯克的這番話時,我下意識地想去搜一下馬斯克與庫茲韋爾(SmartM註:現任谷歌工程總監,也是奇點大學的創辦人,同時是一名作家、發明家和未來學家。有關於健康、人工智慧(AI)、超人類主義、技術奇點和未來主義相關的著作。)的關係—難道兩位偉大的未來夢想家哪一天坐在一起對酒當歌,暢聊了一晚?回顧這位奇點大學校長所有涉及到人工智慧的「驚天言論」,你會發現,無不充斥著關於人機結合模式的「西部世界」式幻想。在其推崇的指數級思維邏輯基礎上,唯有顛覆目前人類的認知,才能跟上他的思考方式。因此,當一些專家還在探討20年後無人駕駛汽車是否能大規模拿到牌照並上路的時候,庫茲韋爾宣揚的理論卻是:奇點將在第五季元(目前我們正處於這個季元的前端)降臨,人機文明不僅會超越人腦的限制,也將剋服生物進化的限制—年齡延緩,人類創造力被機器進一步激活。而到了宇宙覺醒的第六季元(大約30年後),人機合體的超智能文明將擴散至宇宙。你會發現,在談到「人類大腦在訊息輸出的局限性」方面,兩位預言家的論調驚人一致:馬斯克在大會上表示,電腦每秒溝通量級能達到萬億兆,但人類的主要溝通方法是「用手指在移動設備上打字」,這個舉動每秒只能處理10兆。而人體機能的不足將會在未來強人工智慧的步步緊逼中完全暴露人類的弱點。另一邊,庫茲韋爾則是直接為我們分析了大腦處理訊息的計算容量:典型的神經元重置時間在5ms數量級,雖然其可以處理200條數字控制模擬事物,甚至可以解釋多種神經處理的非線性特徵,但速度卻不到當代電路的百萬分之一。然而,如何解決這個限制問題,更直白點就是「如何把人工智慧『嵌入』人腦」,兩位卻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其中,馬斯克的「神經織網技術」這一說法雖然字面意思好懂,但實施起來卻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讓人腦與機器腦相互結合的關鍵是寬帶,它會影響到人腦與數字智能間的連接速度,尤其是在輸出信號方面。因此,就需要一種帶寬較高的『介面』,將機器連入大腦,並與其交流思想。這樣一來,人腦與機器智能即可實現緊密結合,以解決控制與效率的問題。」但顯然,我們的關注點不在於「帶寬」,而是會思考—這將會是一個怎樣切入腦門的介面?插一句,此介面讓我立刻聯想到了霍金正在使用的「高配」筆記本電腦—採用紅外眼球追蹤技術與語音合成技術,通過眼睛與電腦進行連通。但實際上,馬斯克談到的「神經織網」是科幻小說作家Lain M. Banks在一系列以「文明」為背景的小說中創造的一個概念。在文章裡,Banks 將「神經織網」描述為在人腦中存在的十分精細的網格,可以在外部機器刺激作用下,充當著大腦與計算機的介面,並可以依照指令釋放化學物質。你或許意料不到,在當前的醫學領域,這一技術早已經在發揮著巨大作用。雖然你可能不懂什麼是「腦機介面技術」,但你一定聽說過「人工耳蝸」這個人造器官。迄今為止,它已拯救了全球超過35萬人的聽力,算是一個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介面」。只不過,「人工耳蝸」只是這個超前沿技術領域的輸出形式之一。或許在未來,除了治療疾病,腦機介面技術也將對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行大規模機械化改造。而那個時候,你可能就真的會變成一隻身披高科技盔甲的鋼鐵俠了。與馬斯克的「介面論」相比,庫茲韋爾「人機融合」的解決方法顯得更加全面系統:首先,技術要改造整個人體生理系統:數十億的納米機器人通過毛細血管,參與到我們身體與大腦的血液循環。它們既可以修正細胞錯誤,又可以消除毒素,讓我們變得更加健康美麗,且能無限期地活下去。其次,技術會再造我們的腦部結構與神經系統:分佈式納米機器人在大腦中將與人類的生物神經元進行結合,把大腦皮層與雲端相連接後,啟動「全沉浸式虛擬現實(涉及到各種感覺樹突與神經元)」,同時也可以進行合成生物編碼,創建更多的非生物智慧。而在這一結合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角色,便是這個「納米機器人」。與遺傳基因工程一樣,納米機器人也是一項存在了幾十年卻一直頗受爭議的「灰科技」。想像一下,雖然納米機器人肉眼是絕對看不到的,但的確有成千上萬個納米機器人在你的體內游走。而就在當下,它不但被應用了,或許還真的將為人類抗癌史帶來顛覆式革新。早在去年8月,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蒙特利爾大學與蒙特利爾工學院的研究者們就經過合作,研製出了一款納米機器人,並在業內引起了巨大轟動。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小機器人可以在人體血管內運行,並能夠精準鎖定癌細胞並投遞藥物。在癌症治療領域,這個結果堪稱一項重大突破。因為它完全不會損傷正常人體組織和器官(想想放療的痛苦),被譽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藥物投放系統。當然,這項技術依然沒有投「實戰」,大多時候還停留在期刊論文上,你也可以跟許多反對者把庫茲韋爾稱為不懂技術的「外行人」,但我務必要提醒一點:庫茲韋爾提出「納米機器人可改造人體」這一觀點的時間是在20世紀初。與納米機器人獲得突破的臨床實驗相隔十幾年;而在國內,機器專家周海中老先生早在1990年,就在《論機器人》一文中表示:「到二十一世紀中葉,納米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勞動和生活方式。」或許在上個世紀,這個預測在學術界都被看作是可笑的,但是,按照當下的速度,我卻真的相信了。瘋子的世界你不懂,那麼你也不會懂他的價值我曾問過一位在矽谷無人駕駛初創公司工作過的中國演算法工程師:「你們那兒對馬斯克的印象是如何的?」「有人認為他是徹徹底底的瘋子,不可理喻,很會騙政府的錢;也有人也把他視為偶像,不僅僅是個人魅力,算是指路人吧,你總得對未來有點兒希望……瘋狂也得瘋地有價值。」其實,如果說他是瘋子,其實倒也合情合理。作為一個移民創業者,他選擇了「百投百虧」的清潔能源行業;做汽車還沒做完,就搞起了商用航天;SpaceX(SmartM註: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美國一家航天業製造商和太空運輸服務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霍桑)剛爆炸沒多久,就開始謀劃 「火星殖民」,還有那個 「超級高鐵」與說不清楚的地下管道。另外,馬斯克還與好基友Google創始人佩奇一直熱烈地討論怎樣造出能飛上天的車,甚至還承諾要給特斯拉與SpaceX的辦公大樓各裝一個過山車,讓員工們每天飛馳而下。但有意思的是,除了這個過山車,這些東西好像都基本做成了。其中,那個超級高鐵的構想交給了Hyperloop One,已經在杜拜動工;那個「空中飛車」的設想也將在7月份的杜拜上空成為現實(是真的用於通勤的載人飛行汽車)。現在,這個「我們將成為半人半機」的預言雖然是出於他在大會上發表的「AI威脅論」,但你肯定沒注意他說的最後那句話:「從科技的角度看,對近期社會產生影響的非自動駕駛汽車莫屬。這會比人們預料的更快些,但同時,也會帶來更多便捷。實際上,我認為特斯拉或許會成為人類最大的雇主......當然是以不同的出行方式。我們需要為這類人找到新角色。」馬斯克一邊為特斯拉做著廣告,一邊在想著怎樣為這些將要因技術失業的人找到新角色—這樣想想,除了讓他們變得更聰明,讓其具備更多個人技能,似乎別無他法。是的,馬斯克想恢復人類對技術改變生活的信仰,而一輛特斯拉、一個清潔能源帝國、一艘火箭和避難飛船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說,瘋子有其存在的價值。有問題的是這個世界,而不是馬斯克。 延伸閱讀特斯拉不再是家「汽車公司」,未來有哪些機會與挑戰?原文出處36K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