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News100 | SmartM 電子商務X網路行銷學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小米雷軍的「專注、極致、口碑、快」七字訣,為什麼不再適用了?

$
0
0
【SmartM解讀】過去雷軍提出的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引起大家熱烈討論,但隨小米衰退,被拿出來質疑。技術需要長期的累積,不像應用可以求快。看小米的起伏,了解商業模式是會隨技術與應用間的落差進行切換。   2014年當互聯網發展火熱、受到高度關注的時候,小米創辦人雷軍的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引起了熱烈的討論。然而隨著逐漸達到飽和的手機行業,以及銷量不如預期的小米手機,越來越多人對七字訣抱持懷疑的態度。 七字訣適合小米,是因為它崛起背景下的三大條件 根據微信公眾號「琢磨事」指出,智慧型手機可以說是電腦、通訊技術的一場融合大革命。回溯到2011年,電腦、通訊技術不但各自發展了數十年,且彼此的搭配方案已經有了雛形:手機硬體有高通的晶片、軟體則有Android作業系統。小米想做的就像30多年前的宏碁、聯想做的事:當Windows和Intel把電腦軟硬體處理好後,快速生產PC滿足市場的需求。在小米問世當時,智慧型手機是一個新產品,最核心的軟硬技術都具備了,剩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產品組裝、賣出去。 在那樣一個時間點,智慧型手機的技術發展,還沒有被廣泛地應用,市面上沒有很多使用者。主打智慧型手機的「用戶體驗」,的確能因為市場先佔優勢獲得很大的口碑,而在訊息傳遞快速的時代,更有助於產品為使用者留下好的技術體驗。先不論小米在產品上的策略,但這個商業模式的核心,主要靠的是過去長期累積且尚未被應用的技術,是技術發展與產品應用之間的鴻溝。 「琢磨事」認為,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是當時小米成功的方法,但不是一個適用所有時代下產品的方法。它依賴的是三個必要條件:過去累積的技術、因尚未被應用而缺乏的用戶體驗、未飽和的新興市場。 硬體科技需要另一種節奏,技術沒辦法一蹴可幾 舉例來說,Amazon的Echo音箱萬眾矚目,推出後讓幾乎每家企業都想試著推出自己的Echo。但在這個新領域,七字訣非常不適用,還很可能把做產品的團隊搞垮。 在Echo受到高關注的同時,讓很多人忽略了Amazon在背後投入的努力。Amazon在2010年就跨進這個領域,但到2015年6月產品才正式上市,至少研發了四年。正因為過去的累積才讓Echo撐過了語音互動的臨界點,讓消費者覺得語音回應速度和精準度發展夠了、可以開始用了。 當公司要推出這產品時,可以分成兩種方式:一種是打造自己的Echo產品;一種則仍是靠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的方式。但這時候技術成熟度上的差異,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局。 智慧型手機的時期是已經形成技術,要專注的是怎麼把技術應用、轉化為用戶體驗,這一步是可以快的。但Echo這類型的產品技術根本尚未發展成熟,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像Amazon擁有所有完整的開發技術。這時候如果公司照七字訣走,雖然並不會做不出Echo產品,但一定會做得比Amazon差,技術是沒辦法一蹴可幾的。這會加大技術與應用間的鴻溝,延長能使技術轉化為用戶體驗的周期。 凡是需要硬體科技提升,來改善用戶體驗的新產品項目上,都不適合七字訣,如:Echo、AR、無人駕駛等。雖然在用戶體驗上差一點點,但對於硬體科技應用的標準,差這麼一點點其實對公司和整個產業都是致命的。 技術發展與應用體驗的階段不同,商業模式會切換 根據上面提到小米手機和Amazon的Echo兩個例子,可以把產品所處的技術時期分為兩類種:一是技術已經發展成熟,但應用和用戶體驗不足;二是技術還處在累積階段。前者需要的是商業模式以及產品的創新,後者則需要技術上的持續研究和改善。 「琢磨事」指出,就像當電腦的運算能力注定會提升,所以市場需要Word、Photoshop等大型應用程式;當行動互聯網已經出現,那就需要各種App來填滿使用上的空白。大部分的企業其實是後者的,沒辦法開發屬於自己的技術,就只能等待別人的新技術出現並試著追到它。缺點是一旦技術被應用殆盡,公司就會快速遇到瓶頸,電視、電腦、手機都是如此。這時會比較誰的規模大、銷售成本低等傳統的商業手段。 這就是小米現今遇到的難題:最核心的技術應用要被消耗殆盡了。但這並非單純是小米公司的問題,如同雷軍提到這是面對高速成長下的必要調整。很難得看到一家公司既賣得好、又有累積的技術可以持續應用與發揮。Oppo等的手機品牌崛起,唯一能說明的就是市場正在回歸傳統的競爭模式,比如規模、通路、品牌等。現在正處在商業模式切換的年代,由仰賴技術的模式轉換到要繼續累積技術的階段。七字訣目前是不太適合這個階段的,但等技術累積足夠後,它還是會被再次被提起。   延伸閱讀 劉德(小米科技共同創辦人):小米過度追求「極致」帶來的教訓 參考來源 微信公眾號琢磨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