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解讀】全球區塊鏈新創公司在2016年於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募資總額超過2億美元,ICO指的是藉由發行代幣(Token)在區塊鏈產業進行融資,其概念類似藉股票上市(IPO)融資,然而代幣價值容易過份高估,導致投資人因為市場資訊不夠透明而慘賠。
全球區塊鏈新創公司在2016年於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募資總額超過2億美元,所謂ICO,指的是藉由發行代幣(Token)在區塊鏈產業進行融資,其概念類似藉股票上市(IPO)融資,投資者根據公司未來潛在發展項目投資比特幣或以太幣等加密貨幣,公司將按照投資金額比例發行相對應的公司代幣,當未來項目發行時,可以代幣兌換,或是直接交易變現。使用這種新型眾籌可使區塊鏈新創迅速獲得資金,然而,代幣的價值由各新創公司自行設定,未能以任何產品或者獲利作為保證,在價值容易過份高估導致投資人損失的情形下,許多專家開始質疑ICO的合法性以及未來發展。
1.ICO類似IPO,法律也提供相同保護?
目前ICO並未有專門適用的法律,不涉及股權因此不受股權籌中的相關法律約束,此外,不像IPO明文規定發行人、投資者間有相對權利和義務的關係,ICO發行人不必因債務不履行而受法院制裁,而投資者權益也未必能受到法律保護。由於ICO發行代幣而非股份,未歸類於證券中,因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至今始終無法對加密貨幣發行的代幣定義作出解釋。
曾創下史上最高額群募紀錄的區塊鏈技術自治組織「The DAO」,在2016年時發生駭客盜領價值超過1.5億美元的以太幣,由於交易由程式碼寫成的智慧合約自動營運,駭客看準程式碼漏洞,在單一交易中重複轉出以太幣至基金子系統中,然而此盜領事件是否違法的爭議在於,駭客行為是受The DAO智慧合約程式碼的許可所進行,而非「駭入」系統。由於區塊鏈為一新興產業,有別於一般網站資料庫的程式碼,受許多法規保護且擁有安全標準,因此很難預測潛在安全問題,制定相關法令。
2.遊走投資灰色地帶,是否能商業化營利尚且不明
相較於傳統投資機構,對於投資項目具有較大掌握權,可影響創始團隊執行方向,ICO由初創團隊主導,投資人依據投資項目前景,選擇買入或賣出貨幣份額,由創始團隊直接支配,即使尚未推出正式產品、無任何業績,也有機會獲得龐大的啟用資金,濫用資金或詐欺的案例層出不窮。
區塊鏈應用平台Monax營運長Preston Byrne指出,虛擬貨幣市場盛行的主因,可歸咎於全球經濟、政治局勢動盪,驅使投資人轉向虛擬貨幣避險,比特幣(BTC)、以太幣(ETH)投資成功的案例不少,卻也因此屢屢傳出交易平台遭駭事件,東京比特幣交易平台Mt.Gox、全球首家比特幣銀行Flexcoin、英國交易商Bitstamp以及位於香港的交易商Bitfinex皆曾遭駭客盜取,比特幣幣值隨駭客事件爆發而影響價值,但仍有不少投資人看準獲利水準度相較其它資產更為穩定的特性,甚至將發展潛力投射於其他虛擬貨幣上,確忽略獲利風險和真正商業化的可行性。
3.未來趨勢,如何面對?
加密貨幣未來發展仍取決於「人」,首先,投資者必須知道他們的資金究竟如何被運用,以及操作資金用途的人在投資產業上是否具備足夠知識與洞察,ICO評等公司ICOrating的網站顯示大量過去及進行中的ICO計畫,提供投資者相關細節與專家分析,大幅降低資訊不對稱,另外,DAO管理創建平台「WINGS」根據區塊鏈團隊中的人力資本、技術以及市場潛力與項目發展時機為要素,建立專屬社群以評估各團隊所發行的代幣價值,WINGS發言人Dominik Zynis強調,許多資料分析事實上並未提到該公司的發展理念與目標,所以必須藉由計畫參與者搜集而來的意見,建構出數據資料庫,提供新進投資者風險、收益評估的借鑒。
延伸閱讀
白話「區塊鏈」》不只應用在金融科技,而是創造商業的另一種可能
參考資料
Tech Crun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