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解讀】金融業無時無刻在變動,也因此員工們必須不停地補充新知,誰能最快的跟上趨勢,公司才能生存的更好。
國泰金與富邦金每年派員工到美國進修,每位員工就得花費近6百萬元新台幣,這些努力雖然短期看不到效益,但卻是金控長期競爭力的關鍵。
「請問金融商品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堆疊組合嗎?」這是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22年前到美國賓州華頓商學院上課時,向教授提出的問題,教授的回答是當然可以!李長庚說,那趟華頓商學院的學習旅程,讓他對金融商品的概念,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李長庚是1994年到美國華頓商學院進修企管碩士(MBA),隨後國泰金與富邦金從2000年前後,都有派員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史隆學院進修MBA學程。富邦金控透露,史隆學院的課程進行約14個月,學費大約14萬美元,富邦金再提供進修員工生活及食宿學費約6萬美元,合計派一位員工到麻省理工學院喝洋墨水的代價約20萬美元。
送員工出國學習,幫公司長年問題找解方
李長庚說,國泰金控非常願意花錢送員工到國外求學,除了到美國MIT外,也有派員到中國的北大、清華、以及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EMBA(經營管理碩士)課程,這些員工出國念書後,再回到工作崗位上,對於國泰金長期發展有非常好的效益。
李長庚指出,派資深優秀員工到國外念書,最大的好處是「這些人是帶著工作多年的問題去念書的」,這對公司的幫助很大。李長庚說,他到華頓商學院就是抱著「帶問題去找答案」的心態;像當初他問華頓商學院的教授,如何像樂高積木一樣,重新組合各種金融商品時,華頓的教授就表示
,透過財務工程的設計,就能達到重組金融商品,讓風險變小、收益變大。那時台灣的財務工程尚不發達,老師這番話
,讓李長庚得到非常大的啟發。
此外,富邦金控透露,派員到MIT學習,可以藉由和不同國家及不同產業的人才相互交流,激發更多異業創新與管理經驗。從2000年起富邦金就已送了10位員工到MIT史隆學院鍍金,累計16年下來,富邦金控送員工到MIT培訓,花了近7千萬元的代價,堪稱昂貴。
這10位員工到MIT鍍金,對富邦金控的發展,也起了實際的幫助。例如,幾年前,富邦金一位到MIT深造的員工,在班上認識一位韓國同學,透過這層關係了解韓國網路購物發展情形,這也讓富邦集團旗下的momo發展購物網時,提供不少點子。
2016年,富邦金控送到MIT深造的員工是富邦證券協理鄭嘉慶,主攻最近非常流行的金融科技(FinTech)。富邦證券總經理程明乾表示,台灣資本市場動能下降,證券商必須能跨出台灣建立新的經營模式,而FinTech興起後,券商必須透過業務流程調整,利用FinTech加強組織變革,派員到國外學習新的創意,激發新的點子,而這類人才培訓看的也是長期的績效。
把點子變政策,用大數據客製商品
鄭嘉慶表示,他在MIT史隆學院的課程,就是不斷解決金融產業面臨的新趨勢和問題,例如在課堂上,教授就會問:「如果你是花旗銀行的COO(營運長),面對FinTech(金融科技)的影響,你要如何調整分行策略?」這個問題就是他在MIT上課的縮影。
鄭嘉慶說,MIT的課程非常不一樣,他的同學共有1百多位,來自38個國家以及36個產業,上課不是在學書本的知識,而是所有課程都是一間間實驗室。他參加的主要是T-LAB(Transformation
Lab)實驗室,學習金融業面對FinTech的影響,如何做虛實轉換與虛實整合。
對於前述花旗銀行的問題,鄭嘉慶說,經過MIT同學研究後認為,雖然FinTech可以讓很多交易在電腦上進行,也愈來愈少人到分行辦事,但有不少在美東城市的花旗分行,都是位在交通要點的繁華地點,若把這些分行裁撤掉,對花旗品牌形象不利;因此,不如把現有的分行功能轉型成對客戶的諮商辦公室。在分行內規畫各種不同規模的會議室,銀行客戶要談個人的事務或整個家族要辦財產信託,都可先和會計師或銀行的理專約好,再一起到分行的會議室商談事情,這個提案後來被花旗銀行採用。
從MIT學成歸國後,鄭嘉慶想把富邦集團旗下的商品資訊都連結起來。富邦集團旗下有銀行、保險、證券、momo購物台、台灣大電信等產業,未來若在法令逐步開放下,將FinTech置入金控的引擎內,把集團旗下的各種商品資訊連成一氣,創造出來的新商品就會非常多樣化。
鄭嘉慶表示,現在不少證券商都在發行各種ETF(指數型股票基金),但有些民生消費ETF內的成分股居然有台化,令人感到奇怪。鄭嘉慶說,他常在想,如果能透過富邦momo購物台的消費資料,將消費者最喜歡買的商品相關資訊收集起來,經由大數據分析,再去選擇民生消費ETF內相對應的成分股。如此一來,發行的ETF對應的股票就更精準,相關的金融商品也就更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延伸閱讀
不只深化大數據,全球人壽發展金融科技、保險科技
原文出處
財訊雙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