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9個月的時間裡,亞馬遜的新增市值達到2200億美元,差不多等於四個百度,這種漲幅不僅讓華爾街喜出望外,也讓追逐成功的媒體總是不忘反复提起傑夫貝佐斯對於「長遠價值」的持之以恆。
「長遠價值」是貝佐斯每年寫給投資人的那封例行信件中出鏡率最高的一個名詞,在亞馬遜逐年虧損股價低迷的那數十年裡,這家企業的掌門人始終用一種「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的姿態,與資本市場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並用成績回應了所有漫長的爭議。
只是,亞馬遜的故事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它足夠少見,且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本世紀初的納斯達克崩盤之後,互聯網公司脆若薄紙,亞馬遜是為數不多的依然能夠維持現金流進賬的殘存公司,在這樣的背景下,從懸崖邊上撿回一條命的投行並無多少立場去責備亞馬遜不夠激進。
而今,美股重回牛市長達八年之久,資本的貪性再度佔據上風,亞馬遜式的博弈近乎絕跡,那些頂著光環上市的互聯網新貴——Box、Twitter、Square、Etsy ——前仆後繼的倒在低迷的財務數字上,中概股的陣營更是出現大面積的退市趨勢,在這種勢利的環境中,「長遠價值」無奈淪為管理團隊推諉責任的托詞。
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在最新一季財報中,首次將業務拆成四條線,分別公佈營運情況。強如阿里,也不得不解決資本評估之痛:上市近兩年來,阿里的股價兩次跌破發行價,索羅斯、老虎環球基金、Third Point等資本巨擘先後清倉阿里股票,這讓其實在經營上沒有出現嚴重問題的阿里相當尷尬。
里外不和的原因並不復雜,阿里的主營業務——也就是電商模塊——在奪得市場支配權之後,必然遭遇基於人口規模的增長拐點,比如阿里的活躍用戶與中國的網購用戶分別是4.07億和4.13億(來自2015年的數據),在極其靠近天花板的情況下,增幅的收緩難以避免,加上中國經濟走入整體下行的階段,這讓以天貓和淘寶為主的消費平台的GMV增長同樣面臨泰山壓頂的環境壓力。
從2015年Q4財報的公佈就能看出,馬雲和蔡崇信希望改變與資本市場溝通的方式,即:在強調電商業務不可撼動的市場地位之外,阿里的新興業務——在那次財報中,是阿里雲、口碑網、釘釘三個——被單獨拿了出來匯報,就像精心烹調的幾道餐後甜點,試圖滿足被重油重鹽麻痺了的食客味蕾。
資本市場給予的回應則是立竿見影的,在年初的財報發布之後,阿里的股價終於回到了緩慢攀升的曲線上,「不務正業」的行為反而刺激了阿里的想像空間,對阿里報以厚望的持股者也樂見這個巨頭起身挑戰未知的商業領域。
因此,嚐到甜頭的阿里,這次索性將自己解剖的更為徹底,且精確的將盈利業務和非盈利業務切了開來:核心電商業務是火車頭,負責裝載利潤發動機,其所拉動的三節車廂分別是雲計算、數字媒體與娛樂、創新項目及其他業務,負責運輸可能新增的財富資源。
不以整體而用結構來闡述業績的好處在於,它更清晰的展示了阿里的價值分佈,並在25個事業部的基礎上做了更為簡單的歸納,讓電商業務的盈利能力不再摻雜水分(被其他業務的虧損沖抵),同時也將新興業務的表現施以透明化,便於驗算估值。
據說馬雲對阿里的業務規劃有著「輪流坐莊」一說:「首先是B2B三年,然後是淘寶三年,天貓三年,支付寶三年,阿里云三年,菜鳥三年……」顯然,阿里自認好牌在手,只是需要加註的時間來逐張的打出去。
「多元化」是阿里這次對華爾街所講的新故事的主線劇情,不過要說它就此「告別電商」——不少媒體都使用了這個聳人聽聞的標題——就有些言過其實了。如果中國在轉型消費拉動經濟的過程中有著第一梯隊的受益者,阿里必然佔著一個席位。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報告,阿里雲的估值已達390億美元,這已是阿里所佈局的繼螞蟻金服、菜鳥物流之後的第三個龐然大物。就像AWS之於亞馬遜的重要意義,阿里雲之於阿里也是最具含金量的一項業務,它不僅符合馬雲所冀望的「互聯網基礎服務」的設定,還連接著與數據和計算有關的數字化未來。
數字媒體與娛樂則是阿里近年主要發力的領域,但在財報中沒有提到影業、體 育、音樂和旅行這些內容,一方面是因為沒有百分之百控股,另一方面是因為方興未艾,暫時不如優酷土豆和UC這兩個顯眼。
至於創新項目及其他業務的定義,相對比較模糊,看上去是將剩餘業務做了一次打包,既有閒魚和釘釘這類近似「內部創業」的項目,也有阿里在上市之前就已拆分、屬於「投資」類目的多家公司。
四駕馬車的並駕齊驅,能否讓阿里重回100美元以上的股價高點?
倒是已有資本玩家「Raise」了這一局:來自英國的施羅德資產管理集團早早的買進了1955萬股阿里的股票——附帶的還有337萬股微博的股票——收割了這輪大漲的豐盛紅利。
延伸閱讀
京東還能走多遠?十二年無法盈利,它會是下一個亞馬遜嗎?
原文出處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