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News100 | SmartM 電子商務X網路行銷學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明天的遊戲規則》眾聲喧嘩的網路世界,善用數位行銷的價值溝通槓桿

$
0
0
透過身邊各種傳統與數位的訊息接觸點,普通人現在一天接收到的品牌溝通訊息,相較以往多出不知凡幾。然而數位時代裡的個人,訊息接觸的實象,常是「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韋伯定律」(Weber's Law)和短暫關注的結果。  迴聲室效應,指涉立場、視角相近的意見在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裡不斷重複、互動、放大,因此讓同樣身處該體系中之成員產生錯誤認知,以為接收到的意見走向是普世認同的。社交媒體發展下,演算法不斷推送使用者有興趣的訊息、屏障與使用者意見相左的訊息,於是便產生明顯的線上迴聲室效應。  除了迴聲室效應之外,眾聲喧嘩的線上環境裡,各種溝通企圖還面臨「韋伯定律」的挑戰。19 世紀,德國實驗心理學者韋伯(Ernst Heinrich Weber)發現,當人的感官受到持續性刺激時,若再加諸同類型的額外刺激,這額外刺激能否被感受到,取決於額外刺激量與原刺激量間的比率,是否超過一特定常數。此一發現及其相關的數學式呈現,後世稱為「韋伯定律」。如若手捧 1 公斤砝碼時,若僅微幅添加 1、2 公克的重量,很可能完全沒有變重了的感覺,也許要添加 50 公克以上(原重量的 5%以上),才會感覺到重量加重了。相對地,若手捧 5 公斤重物,則添加 50 公克時應不會感受到差異,要成比例地增加到約 250 公克(5 公斤的 5%),才會感覺到重量增加。  此外,微軟不久前在加拿大對兩千名受測者進行實驗,透過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的觀察,發現在當今多屏、串流的數位環境中,人們關注一則訊息的時間平均僅有 8 秒鐘,比金魚受到外界刺激時的平均 9 秒鐘注意長度還要短。  在這些背景下,經營者面向顧客與潛在顧客的各種溝通,因此:  (1)必須突破迴聲室效應; (2)需要形成足夠強烈的差異才會被注意到; (3)即便訊息能被溝通對象注意到,還需要能延長溝通對象極為短促的訊息注意時間。 這三者共同形成了數位環境中價值溝通的障礙。而本章所討論的價值溝通槓桿,最重要的作用便在於四兩撥千斤地突破這一系列限制因素。  短期重點:讓內容「跳」 稍微有點年紀的台灣讀者,應該都記得若干年前「第四台」時期,購物頻道裡見到的「貴夫人」「第一夫人」系列果菜調理機產品。當時在螢幕前,這些品牌的創辦者一面說明產品獨到之處,一面示範一般果菜機可能做不到的各種堅硬、粗纖維蔬果調理。舌燦蓮花唱作俱佳之下,鏡頭前的演示,在當時幫這些產品取得了相當亮眼的銷售成效。  時至數位時代,出身自美國猶他州的食物調理機品牌Blendtec,則與時俱進地詮釋如何不用巨額頻道費用支出,僅透過一系列 YouTube 影片,就能舉重若輕地突破前節所述各項溝通障礙,低成本地打開知名度、說服消費者、拓展銷售額。自 2007年起迄今,Blendtec 的創辦人 湯姆.狄克森(Tom Dickson)持續在 YouTube 上以「打得碎嗎?」(Will It Blend?)為主題,示範其食物調理機將半隻雞、高爾夫球、大理石、蘋果產品(如 iPad 與iPhone 等)系列硬物一一絞碎。這些影片,創造了高達百萬乃至千萬次的點閱量,同時也讓 Blendtec 食品調理機的非凡刀力深植人心。相對於一般果菜機品牌以巨資在電視頻道上進行的蔬果調理示範,Blendtec 這個「打得碎嗎?」系列短片獨到之處,在於它次次的內容都讓人「意想不到」。  2015 年初,超級盃美式足球賽總決賽當晚,沒有購買電視廣告的 VOLVO 汽車,發動了一場幾近完美的「偷廣告」活動,「偷」了當晚球賽轉播中其他各大車廠共花費 6000 萬美元預算製播的電視廣告。怎麼偷呢?VOLVO 在賽事之前,讓大眾知道它將辦個「發推文送新車(VOLVO XC60)」的活動。在此活動中,參與者每逢球賽電視轉播中間其他品牌汽車廣告出現之際,在推特上以 VolvoContest 為記號發文,簡述他(她)認為熟人間誰最合適贏得一台 VOLVO XC60,就有機會參賽,讓那名被指名的熟人真的贏得一台 VOLVO XC60 新車。同樣由於其「意想不到」的創意,讓這活動成功地「偷」到大量的注意,以小搏大、舉重若輕地運用了數位溝通的槓桿。 2014 年世界盃足球賽的十六強晉級賽中,有一場烏拉圭對義大利的賽事。進行到下半場,兩隊仍以 0 比 0 的比數僵持著。比賽進行到 79 分鐘時,烏拉圭前鋒蘇亞雷斯(Luis Suarez)在禁區裡狠狠對著義大利後衛基耶利尼(Giorgio Chiellini)的肩膀咬了一口。全世界足球迷透過電視螢幕見到這驚天一咬後沒多久,各品牌便開始在推特等社交媒體上各取所需,借題發揮。例如 Johnson & Johnson 旗下的李施德林漱口藥水,比賽當時在倫敦與紐約都設有線上新聞因應團隊,於是很快地發了一則推文:「我們建議,咬完義大利人後應該漱口。」(We recommend a good swish after grabbing a bite of Italian.)  其他品牌也沒有閒著:   .穀片品牌 Cinnamon Toast Crunch 馬上發推文:「只有肉桂和糖做成的東西才該去咬它。」(Biting is only okay when you're made of cinnamon and sugar.) .Trident 口香糖的推文則是:「嚼 Trident,別咬足球員。」(Chew Trident. Not soccer players.)  .Sneakers 巧克力的推文更是直指核心:「嗨 @luis16suarez,下次肚子餓時找根 Sneakers。」(Hey @luis16suarez. Next time you're hungry just grab a Snickers .)  這些推文都得到不錯的擴散成效。發文的品牌,求的是搭著熱門話題,透過創意,引發共鳴。  再談一例類似的狀況。中國女明星范冰冰有超過 3300 萬微博粉絲,不少中國粉絲很關心這位大齡天后的戀情。2015 年 5 月29 日上午,她傳聞中的戀人李晨,首先在新浪微博上發布了一篇只有兩字的博文:「我們」,並附上與范冰冰的自拍照。一分鐘後,范冰冰轉發了這則微博。不到 12 小時,這意想不到而引發關注的博文吸引了超過 2 億次閱讀量,「我們」這關鍵字的微博話題搜尋也超過 140 萬次。有趣的是,這篇微博發布的前一天,范冰冰才宣布替聯想 MOTO X 手機代言,這則博文很自然地引發手機宣傳聯想,所以網友們戲稱:「有一種宣傳期叫李晨范冰冰;有一種愛叫#我們#攜手掙廣告。」此外,自拍照上范冰冰戴著的,是她所代言的 Rebecca 假髮;而范冰冰隨後也在微博上問粉絲,要粉絲猜猜她自拍照裡用的是哪兩種 L'Oreal 唇膏。 除了上述一則博文所連帶設計擴散出的「一石三鳥」代言效果外,因為這件事一時間吸引了太多人的關注,其他品牌也就紛紛搭順風車「駭」進此事件,企圖引發共鳴。其中反應較快、標題較有趣者包括:   .杜蕾斯。標題:「冰冰有李」。范冰冰轉發原微博 9 分鐘後即刊出。  .剛剛「成親」不久的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標題:「我們」。范冰冰轉發原微博 20 分鐘後即刊出。  .美的空調。標題:「李有冰冰,我也有冰冰!」范冰冰轉發原微博 28 分鐘後即刊出。  .麥當勞。標題:「冰,牛!」范冰冰轉發原微博 48 分鐘後即刊出。  .習近平夫人彭麗媛的「麗媛粉絲團」,也在不到兩小時內,以#我們#為標題,刊出習近平與彭麗媛曬恩愛合照。  以上這些不同市場裡的例子,都是在跳脫框架的創意之下,創造或運用夠「毒」(也就是夠鮮明到能有效吸引注意)的內容,讓各種品牌能以低成本(甚或零成本)廣為散布訊息,因此產生傳播槓桿作用。這類舉重若輕的傳播,槓桿作用的支點在於創意能量。而實踐的過程中,夠「毒」的內容,基本上都有因為意想不到所以引發注意、因為融入生活所以引發共鳴、因為內容的呈現精緻專業所以接收者容易吸收、因為色彩鮮明所以接收者較願意分享轉傳等特色。 長期重點:持續練兵 數位傳播的槓桿,如上所述,有賴各種「意想不到」「引起關注」「引發共鳴」的創意做支點。至於創意這碼事,當然不能像孫悟空一樣從石頭裡迸出來。創意是日經月累練出來的;快速變化的數位時代,尤其如此。  VOLVO「偷」其他品牌汽車廣告的創意,在台灣大概很難看到。那創意背後是份「膽識」—有膽也有識。必須有足夠的自信,才能開這大玩笑,也要對美國市場中的社群媒體生態瞭若指掌,才可能有那份自信。這樣的創意,必然是長久操練下練出來的。而杜蕾斯在范冰冰線上曬恩愛後,才 9 分鐘時間便在社群媒體上對焦跟文,當然也是長久練出來的線上傾聽、即時創作的功力。熟悉中國線上傳播市場者,都知道杜蕾斯此舉不是特例,身為一個品牌,近年來它有一系列夠毒的社群傳播傑作,以小搏大,讓這一般說來屬於有些尷尬品類的品牌,始終能在中國中產階級市場上保有持續、獨特而讓人不得不注意的聲量。 再舉一個持續練兵、迄今已可算是經典的價值溝通例子:英國 John Lewis 百貨的耶誕廣告。從 2007 年開始,每年 John Lewis會拍一支製作精細,帶著基督教文明裡「Christmas spirit」內涵的短片放到網路上。早年這些短片並沒有引起特別的注意。但幾年之後,這件事慢慢竟成了傳統,受到越來越多人矚目。近幾年,英國媒體甚至在 11 月初,便紛紛猜測月底時 YouTube 上架的 John Lewis 耶誕廣告會是什麼內容。2015 年的耶誕短片以「月球上的人」(Man on the Moon)為題,從 11 月底上架到耶誕假期一個月的時間,吸引超過 2000 萬次點擊觀賞。這是貨真價實的數位槓桿—如果以傳統買廣告的方式,在電視台要買到 2 000 萬次長達 2 分鐘的觀眾關注,絕對需要相當深的口袋;但在 YouTube 上,關注的雙雙眼球都是免費的。比較 2007 年和 2015 年的 John Lewis 短片,後者就創意而言其實很難說比前者來得更突出多少。但從 2007 年不大有人注意時開始,John Lewis 耶誕季節數位溝通企圖的持續練兵,一年年下來逐漸累積起社會上的期待。再加上年年的訊息都具備意想不到、引發注意、融入生活、引發共鳴、精緻專業、容易吸收、色彩鮮明等夠毒、夠跳的條件,便創造出一個效果非常大、未來還將持續擴大的溝通槓桿。  就算沒有一鳴驚人的野心,各業經營者只要願意不抄沒有累積效果的捷徑(這類捷徑以各種贈品、抽獎等財物誘因為代表),長時間就算只耐心蹲一個點,也能把那個點蹲出些名堂。日本味之素的 AJINOMOTO PARK 網站,長時間提供分類詳細而清楚的食譜,日積月累之下便也有了超過萬種食譜。久之,就成為有食譜參考需求的主顧或非主顧線上流連之處。概念上,此即以促動顧客行為為目標,創造並傳播一致的、攸關的、有價值的內容,藉以用來吸引並維持目標客群的「內容行銷」(content marketing)。(本文摘錄自《明天的遊戲規則》第三章,先覺出版)     書籍介紹 書名:明天的遊戲規則 作者:黃俊堯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 黃俊堯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教授、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行銷學博士。 自1997年起,即涉入互聯網研究迄今。相關研究持續在國際學術期刊中發表。教學方面,聚焦於數位行銷,在台大校內各層級與針對企業人士的授課上,有豐富經驗。2009至2013年間,受邀介入全球參與人數與國家別最多的數位行銷教學競賽 Google Online Marketing Challenge,是彼時華人地區唯一參與其策劃與評審的學界人士。 研究與教學之外,黃教授歷年累積的市場顧問經驗,涵蓋零售、金融、科技、互聯網與顧問等行業。著眼於國內企業界對於數位變局、機會、挑戰的相對無感,甚至已落入「數位空洞」景況,曾出版《看懂,然後知輕重》一書,為台灣企業界導覽「互聯網+」新局。   延伸閱讀 引爆會員經濟》建立7種習慣,讓新手順利入會,並且成為超級用戶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