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解讀】Uber在2017年初就面臨許多難關,然而,Uber本身企業初衷是值得繼續發展下去的,但如果沒有好好做適當的調整,Uber只會贏來更多的挑戰而不是機會。
Uber從舊金山起家,自2009年上路以來,近年來將版圖擴展到歐洲、亞洲和非洲。Uber的服務越來越多元化,提供包裹快遞、餐點外送的服務。但是,專欄評論家Steven
Hill卻認為,Uber在未來可能面臨衰敗的困境。究竟Hill這項主張的理由為何?
Steven
Hill是一位美國作家、演講家和政治評論家,他的著作研究範圍包括:政治、經濟、環境和未來趨勢等,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文章也常刊登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華爾街日報》、CNN等,他也曾擔任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的資深研究員,更常受邀歐美兩地進行演講。他的著作包括(以下僅列出三本):
《Expand Social Security Now!: How to Ensure Americans Get the
Retirement They Deserve》(Beacon Press, 2016)
《Raw Deal: How the “Uber Economy” and
Runaway Capitalism Are Screwing American Workers》(St. Martin’s
Press, 2015)
《10 Steps To Repair American Democracy: A
More Perfect Union, 2012 Election edition》(Paradigm Press,
2012)
本文三大重點:1. Uber經營模式有什麼問題? 2.
回顧2016年:高達30億的虧損、退出中國市場、開發無人車。3. Steven Hill給Uber的3點建議。
1. Uber經營模式有什麼問題?
Steven
Hill這樣評價Uber:「Uber侵略了計程車的市場,又不遵守相關的交通法規,讓一群沒有執照的司機上路;甚至,在司機背景調查方面誤導消費者,消費者進而認為調查值得信任;而且,它誇大了司機的薪水,實際拿到的錢,和Uber說的不見得一樣;Uber甚至規避賦稅,然而其他的計程車和禮車業者卻必須繳稅給地方政府。」
Uber的確帶給民眾更多搭車的選擇和便利,在舊金山這種大城市,要隨時搭上計程車並不容易。有了Uber,民眾就能夠利用手機,輕輕鬆鬆招到車,不用再花很多時間等計程車。但是,Uber的經營模式,就是讓更多的車子開在路上,這種做法只會加重車陣的壅塞。的確,我們不能完全把矛頭指向Uber,不過,現今有這麼方便的叫車服務,人們當然會頻繁地使用,車潮也隨著變多。
針對Uber經營結構的缺陷,Hill又說,Uber並沒有自己生產車輛,也沒有自己的司機。
因為那些Uber駕駛跟公司只是立約人的關係,不管是車子還是司機,都不是Uber的!
Hill認為,Uber應該要想辦法著墨在它開發的叫車科技、用實際的方法解決壅塞問題,更要讓Uber駕駛能拿到更好的薪水。否則,這樣一味的追求盈利、冒險,Uber可能只會讓自己的經營模式受到更多挑戰,置公司於危險之中!
2.回顧2016年:高達30億的虧損、退出中國市場、開發無人車
在2016年,Uber 的公司價值達到690億美元(69
billion),甚至比福特(Ford)、通用汽車(GM)
、特斯拉(Tesla)等汽車產業還要高。不過,同樣地,在2016年的前9個月,Uber就虧損了22億美元(2.2
billion),光是第三季就虧損了8 億美元(800
million)。而2016年整年下來,虧損至少30億美元之多。歸咎原因,不只和海外市場受挑戰有關,在美國國內,競爭對手Lyft(另一款共享叫車服務)的崛起,也讓Uber在國內表現不盡理想!
海外市場方面,Uber挑戰中國市場的兩年,損失了大約20億美元。在2016年8月,Uber只好與中國叫車公司滴滴出行達成協議,
兩方交換持股,Uber獲得滴滴出行百分之20的持股,相對地,滴滴出行創辦人得以入主Uber的全球董事會。Uber無法以外國企業之姿打入中國市場,改以合作來換取獲益。
無人車將會是未來市場的趨勢,Tesla、奧迪(Audi)、通用、Google、Apple等公司也都著手研發自家的無人車,期待能事先搶下市場,Uber當然也不能放過這個機會!2016年年底,Uber的無人車開始上路測試,還提供服務給舊金山地區的民眾,但是,Uber並沒有獲得許可,卻讓無人車上路,這項行為觸犯了法律,使得加州車輛管理局吊銷牌照,Uber才不得已終止服務。看來,Uber還要再等一些時日,才能在無人車市場,爭一席之地!
[IMG::11526,624,534::IMG]
圖說:Uber測試無人車(圖片擷取:wikimedia)
3.Steven Hill給Uber的3點建議
雖然Hill認為Uber的經營模式,將使得它大起大落,不過,Hill也在〈Uber:
The Road Not
Taken〉這篇文章中,指出Uber仍是很多人仰賴的收入來源,若是它能改變經營模式,就有潛力成為對消費者、司機、投資者三方都有利的交通革命。以下是他的3點建議:
A.車輛管制
Uber的轎車App帶來便利,卻也成為車陣壅塞的原因之一,何不利用Uber本身就已有的定位功能,就可以追蹤路上有多少Uber的車輛在路上,進而能夠了解車陣狀況,避免讓更多車輛進入市中心,來減少壅塞情形。只不過,這樣一來,Uber就必須讓步,願意犧牲自己上路的車輛。
B.聽聽Uber司機的意見
Uber自詡能成為消費者「回家的最後一哩路」。在消費者出了捷運站、火車站等大眾運輸後,便能利用Uber輕鬆回到家,不用再苦惱要如何回家!不過,這種短距離的路程,根本無法讓Uber司機賺到多少錢,對他們並不有利。所以,既然執行長Travis
Kalanick
常稱呼這些司機為「driver-partner」、視這些司機為夥伴,他何不花些時間,聽聽看這些司機的意見,和大家一起想出解決方案呢?畢竟,花最多時間在路上的是些司機,他們一定對Uber的服務有很多想法,或許能夠改善這個情形。
C.聘用Uber司機吧!
Uber公司和司機的關係屬於合約關係,司機承包載客的工作,而公司則不負責司機的保險。雖然司機獲得了工作時間的彈性,但也沒辦法擁有公司投保的社會保險,所以,Hill建議Uber公司正式聘用這些司機,讓這些司機能夠真正獲得保障,Uber也能更好管制車輛和司機。
Uber這項透過App就能叫車的科技,的確給消費者不少便利,是項交通革命。從這點來說,Hill相信消費者願意付出相對的車資,這樣一來,司機能夠賺錢、公司能夠獲利、消費者獲得便利,是個三贏的局面。
從Uber的經營模式、投資虧損、無人車開發等面向分析,若是Uber無法正視潛在的問題,將可能在大起後,面臨大落。不過,只要透過正確的管理,審慎思考每一步,Uber還是能夠在目前遇到的挑戰裡,找到無限的可能!
延伸閱讀
曾鳴(阿里巴巴參謀長):Uber未來需要從「共享經濟」走向「共創經濟」
原文出處
創新拿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