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解讀】數位課程不只讓大家能利用零碎時間學習,也能滿足遠距離學習的目的,而數位學習也應跟隨著趨勢的變化,增加創意及多元平台讓使用者投入更多時間。
學習不分老少,早已跨越地域,如果你還跟不上最新的數位學習趨勢,恐怕很快就要落伍了!你知道每個月全球有上千萬人在
MOOC(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上學習,其中許多人可以獲得如同名校學位的網路認證嗎?
你知道台灣也已有 70
多萬中小學生利用「均一教育平台」進行補救教學,或是更進階的「翻轉教學」嗎?
當你認為手機與平板只是用來娛樂時,你知道每天有數千個學習 App
誕生,幫助各類的學習者,加強他們的學習體驗及效果嗎?
你知道台大葉丙成老師帶領的 PaGamO
系統(用台語說「打遊戲學習」),獲得全球創新教學大獎,目前在台灣各級學校及企業機構推廣,引領遊戲式學習的風潮嗎?
學習不分老少,早已跨越地域,如果你還跟不上最新的數位學習趨勢,恐怕很快就要落伍了!
稍早國外有人整理出 16
個學習趨勢(見以下清單),讓我們感到學習不僅無所不在,也充滿驚奇。這些快速的應用發展可能讓我們有點疑懼,不知道他們會如何改變教學現場,改變老師與學生的角色,以及為百多年的工業時代教育體制,帶來多大的衝擊。
我從這裡羅列的趨勢中,歸納出四個比較重要的類別,描述一些他們之間的關聯性,希望幫助大家體會這些技術或模式帶來的影響,也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需求,趕緊擁抱它們帶來的創新價值。
1.不斷升級的社交媒體及網頁技術
2.個人化/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學習工具、管道、載體等)
3.社交化及智慧化的學習內容管理
4.透過多種裝置進行學習(BYOD/帶上自己的設備)
5.學習內容的設計適用於多種裝置(例如 PC 及行動裝置)
6.便捷地製作數位化的教材內容
7.更多互動式電子書
8.更多直播及轉播的網路研討會
9.可重複使用、自由搭配的開放式教育資源
10.MOOC(大量開放線上課程)
11.翻轉課堂
12.提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及掌握性(老師)
13.遊戲式學習
14.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的應用
15.多種學習評量方式
16.依據大腦認知規律而設計的學習工具(旨在刺激大腦,最大化開發潛能)
(網路)教學模式的革新
MOOC
的風潮已經有目共睹,它不僅在技術上發揮了網路的精準、隨選、互動、社群以及數據分析等特性,也由於參與團體的豐富化(政府、教育機構、廠商、非盈利組織等),已經快速建立生態體系,有取代傳統教學形式、甚至學位制度的趨勢。
以台灣的中小學 MOOC 當例子,3
年前「誠致基金會」營運的「均一教育平台」,使用的學生大概只有 1
萬多人。但是當平台課程完成與課綱的串聯,且受到教育部與各級政府的認可之後,近年已快速發展到 70 多萬名學生使用,並且有超過 5
千個班級的老師運用這個學習工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轉變課堂內的教學形式,特別是在補強弱勢同學的情形下頗有成效。
美國的幾大成人學習 MOOC
平台,近年也席捲全球,與各地區的知名大學,甚至企業來合作(台大、北大、清華、復旦等都擁抱)。除此之外,類似美國 Udemy、台灣
Hahow 等公司還發展出獨特的 C2C
商業模式,讓有知識技藝的老師直接在網路上開課,面對廣大但是分眾的學生,提供非常多元的學習選擇,並創造過去沒有的龐大商業價值。
網路不只在個人學習上有效果,很多新的價值將從「串聯」相關社群活動以及網路訊息而產生。「語義化部落格機制」(Semantic
Weblogs)過去還只是學術單位研究的領域,近年來已經有一些實用的學習平台出現。
這個學習型社群平台能把作者本身、文章內容、寫作背景、以及社群反應等所有相關訊息,有系統地擷取,不僅可提供數據分析的基礎(例如對學生參與討論的數量和品質打分數),更可能進一步提供學習者聰明的輔導建議(例如更精準的語義搜尋)。
[IMG::13424,624,380::IMG]
(Source:Flickr)
更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翻轉課堂」的核心精神就在打破單向的、權威式的、以老師教授為主的課堂模式,而讓更多學生主動投入學習,並從群體互動中產生更高,且更深度的學習效果。老師運用網路教材,以及即時互動工具(例如搭配回饋系統的平板電腦),能在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時,更精準地掌握學生(群體及個別)的學習狀況,做適當的教學調整及補強。
當每個學生開始運用多元的學習媒介時,我們就更需要一個有效整合學習工具、學習網路、以及學習記錄的系統環境。想像一下,我們從小到大所上的課、參加的比賽結果、所看過的讀書心得以及與同學討論的過程等,若能持續累積成一個有系統的學習資料庫(或我們成為學習履歷),再搭配聰明的搜尋及分析服務(包括與其他人的比較分析),我們是不是能經常檢視自己的學習歷程,萃取更多學習的智慧,以及發展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
更進階的理論與技術,可以實現更為「定製化」的學習設計。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展的「大腦目標教學」模式,就是依據大腦的認知規律而設計的教學模式,從
6
個階段的教學步驟(情緒環境、實體環境、學習設計、教學精熟、延伸應用、以及成效評估),來刺激學生大腦相應的位置,以開發學生最大的潛能。
比如說,台灣師範大學團隊多年研究,開發出多個獨步國際,針對不同科目有大量分析基礎的學習評量及輔助系統。舉例來說,他們的系統能迅速評斷一個國小學生的閱讀理解程度,以及其中需要加強的部分,然後再推薦每個學生最適合研讀的學習教材,精準度有八成以上。這樣的工具,能幫助每一個學生有效建立個別化的學習模式,以發揮她最大的潛能。
更進化的教學/學習內容
我們學習的媒介,從紙本進化到電子格式,從書本進化到各種多媒體,學習的內容及形式不斷創新產生,都是為了創造更有效的學習體驗以及學習效果。
前面提到台灣大學開發的遊戲式學習系統「PaGamO」,就是利用時下流行的線上遊戲模式,從角色互動、佔地攻略、到寶物獎金,將學習的主導權交到學生手上,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樂此不疲的學習下,同時產生超越期待的學習成效。而且「PaGamO」的設計能結合不同種類的內容(以問答為主),因此也適用在不同年紀的學習,甚至在企業組織的培訓上,應用很廣泛。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的技術不只在遊戲上(例如《Pokémon
Go》)令人驚豔,近年來也在各個年紀,不同領域的教材內容開始發展。國家地理雜誌在英國展示的 3D
模擬技術,將史前恐龍、太空漫遊、海中生物、或非洲猛獸等帶進展場,跟人們互動,把學習的場域及想像無限延伸。
國外有個工具叫
Zooburst,能讓老師及學生快速製作「彈出式電子書」,可直接在電腦螢幕上顯現 3D
效果,連小學生都可以簡單上手,馳騁創意。新竹的芎林國小也利用 AR
技術進行自然科的生態教學,模擬觀察蝴蝶的一生,以及認識更多種類的蝴蝶。
[IMG::13425,624,471::IMG]
另外,具社群概念的平台更為普及,也伴隨更多使用者產生的內容(UGC)可當作教學教材,聰明的內容管理機制(例如 Social
Curation Tools)也因應而生。在國外,許多學生利用網路剪貼平台(例如 Pinterest 或
Storify)來寫作業或編數位故事。經過混合再製的網路內容,本身也能再被(快速/大量)分享及利用,這就是 Web 3.0
之後網路世界的無窮盡風貌。
隨時隨地的學習
最後,智慧型行動裝置帶來的衝擊我就不多說,到處都是低頭族。行動性高的工具,搭配總是連線狀態(Always Connected /
On)的雲端服務,我們已經越來越能實現無所不在,且跨越裝置,無縫式的學習。
近年隨著共享經濟平台模式的興起,搭配行動裝置的特性,零碎式的學習變得更加普遍。在一些需要老師提供個人諮詢輔導的領域(例如英語學習),越來越多的服務平台或學習機構,透過網路來做「即時」的教學媒合,學生跟老師利用手機等進行個人化的互動教學,可以一對一,也可以一對多,進一步將實體與虛擬的界線更加混合。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走出學校,往往才是學習真正的開始。我們關注的元素也不只再是傳統的內容和課程,而在新式技術、學習工具、以及學習形式的選擇上,也有更多元、更方便、以及更有效的學習體驗。理解了上述這些學習趨勢,我們還擔心不知如何學習,或是怕學習太過孤單和枯燥嗎?
延伸閱讀
三貝德顛覆補教業生態,打造「補教直播平台」,不只做教材,更重視數位教育
原文出處
科技新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