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解讀】時至今日,用戶選擇金融服務時,首重便利、中立性、資訊透明等要素,使用習慣也從以往的「期望」(Want),演變為「必要」(Must)。
金融科技(FinTech)是結合金融(Finance)與科技(Technology)而產生的新詞彙,用以表示金融與技術的融合。兩者結合並不斷演進之下,導致金融業結構產生變化,市場上也接二連三推出新型態的金融服務,用戶得以享有前所未有的好處。
現在,各式各樣的 FinTech 服務相繼問世。
[IMG::13581,624,625::IMG]
以下就讓我們將 FinTech
服務大致分類。首先,將金融資訊揭露於單一平台的服務,可再區分為以個人為對象的「個人資產管理」(PFM)服務(參第四章)以及以企業為對象的雲端型「會計、經營、商務支援」服務。
以透過這種服務呈現的金融資訊為基礎,搭配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AI)、財務工程等技術,就能開發更進一步的金融服務。例如,「投資」服務不但能自動形成資產投資組合,也能提供低成本、適合個別用戶的投資建議。目前,市場上各種型態的「融資」服務發展迅速,能在短時間內處理公司行號資金調度或個人借貸的償還、續借等。此外,為因應
FinTech
的發展也出現許多「結算」服務,由於手續費大幅降低,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原本以支付現金為主的社會,很快就會演變成「無現金社會」(Cashless
Society)。
由金融服務擴大延伸,將從金融資訊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取得的各種數據分析組合後,就能提供新一代的「保險」服務以及「不動產」服務。
想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好好利用上述新型金融服務,必須仰賴可靠的基礎設施與服務支援。例如支援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一種全球通用的加密電子貨幣)而聞名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自2008年以來都未曾變更、服務也從未中斷,可信度極高,未來是否能有效運用於電子契約或認證系統,也備受期待。同時,由於金融資訊流通比以往更加頻繁,強化安全性的需求也大幅提升,因而衍生出許多新的認證服務,例如以指紋或靜脈、臉或眼睛為辨識依據的生物識別(Biometric),或是考驗個人記憶、以問答的形式來認證。
然而事實上,FinTech 並不是什麼新穎的概念了。
金融本來就是隨著科技進化的產業。譬如說,過去提款時只能拿著存款簿和印鑑到銀行窗口排隊,但自從有了現金提款機(簡稱CD
機,只能提取現金,無存入、轉帳功能)與自動櫃員機(簡稱ATM,具有提款、存款、轉帳等功能)之後,就算過了下午三點半銀行休息之後,我們依然可以照常提款。之所以如此便利,可歸功於
FinTech 不斷進化,將製造出CD機、ATM
等設備的技術,與基礎架構服務整合的緣故。此外,過去搭電車必須到售票口或自動售票機購票,現在大多數人都使用 Suica
卡等電子貨幣直接乘車或購物了。
這也是電子貨幣的結構,根據科技調整的案例之一。
不過,FinTech
這個名詞,近幾年才逐漸廣為人所知。日本也是到了2015年才比較常見。2014年時,被分類為 FinTech
產業的新創公司,經手的全球資金約120億美金(資料來源:美國市場研究機構 Accenture 及研調機構 CB
Insights),金額規模相當於以往的三∼五倍。當時的社會期待著現行金融服務會如何隨著科技進步大幅革新,也希望引起大眾矚目,因而為該產業取了
FinTech 這個新鮮的名字。
FinTech 備受矚目的三大理由
那麼,為什麼 FinTech
在這幾年才開始真正受到關注呢?我們可以大致舉出三項主要的背景因素。第一,技術的開發成本降低。第二,服務成功開發後,行銷成本減少;其中,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是關鍵。第三,用戶習慣高品質服務後,對服務的期待與標準也更高了。
我們先從降低技術開發成本這點切入。FinTech
為什麼能夠降低開發成本?主要基於三個原因:開放原始碼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的進步、雲端虛擬化(Cloud
Computing)以及應用程式介面化(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簡稱API
化)。
首先來說明開放原始碼的部分。舉例來說,過去想開發IT
服務的話,不是自身精通程式設計,就是另外聘請專家來寫程式。寫好的程式要經過測試,確認結果符合預期後,才能公諸於世,整個過程相當費時費力。也就是說,開發一項新服務,投入的成本往往十分可觀。
不過,現在寫程式愈來愈簡單了。例如所謂的「函式庫」(Library),即是由前人開發並上傳網路讓人共享的程式。有了這些程式,就算個人或企業的資金不夠充裕,也可以透過組合程式,輕鬆實驗新的點子。同時,不但能將一部分的測試自動化,也能同步開發各種機能。與以往相比,用這種方式設計出來的服務介面,看起來精簡多了。
雲端虛擬化是 FinTech
得以降低開發成本的第二個原因。以往要提供開發完成的服務給用戶端使用時,伺服器是不可或缺的設備。過去要先支付一筆高額費用來購買或租借伺服器,現在因為有了亞馬遜推出的雲端運算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簡稱AWS),不但租借價格便宜,還能馬上擴充容量。因此,新服務的上線及營運費用都大幅降低了。
第三個原因即是 API 化。API 是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的縮寫,乃為了使不同的服務可以彼此連結而建立的規則。其他開發人員只要依照此規則整理數據,想整合多種服務功能,就會相對容易許多。譬如登入日本美食網站
Tabelog 查詢餐廳時,可以透過 Google 地圖來確認餐廳位置。這是因為 Google
地圖透過容易運用的API,將地圖資訊提供給其他業者。
以上提及的開放原始碼化、雲端虛擬化、API
化等現況,用在測試新點子及研發新服務時,就能降低開發成本。
好處還不只如此,連行銷方面也能省下大筆可觀的成本。過去,無論開發了多麼好用的服務,總要砸下大筆行銷預算來增加曝光率,提升消費者使用的意願。由於過去高速網路沒有現在普及,一般人只能到實體店面購買盒裝應用程式,或者透過電腦雜誌附贈光碟等方式來安裝。
不過,近年智慧型手機普及,透過 iTunes 的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就能便宜,甚至免費下載使用應用程式。總之,不只開發過程比以前容易,想傳輸到用戶端也非難事了。再說,網路商店的應用程式若能獲得用戶好評,很快會透過SNS(社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擴散出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環。
此外,智慧型手機之所以普及,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使用者的需求愈來愈多、要求也愈來愈高了,像是好上手、直覺性的操作,兼具即時性與互動性等。以智慧型手機為例,不但即時又能互動,還具備高速處理能力,可以處理極大量的資訊。這是傳統手機絕對比不上的。也因為智慧型手機具備多工處理功能,才能讓人們邊聽音樂邊傳訊息,或是透過
App 瀏覽每日新聞的同時,還能回覆臉書上的留言。
智慧型手機上的推播通知等功能,正如火如荼地發展。根據加拿大的調查報告顯示,人們持續注視同一畫面的集中力,已從2000年的12秒,降到現在的8秒了。由此可證,使用者肯定比較喜歡瀏覽一目瞭然的資訊。
使用者自身產生的變化,衍生出 FinTech
備受矚目的第三項理由,即API化。
今昔對照之下,這種變化更為明顯。在網路普及以前,人們購買冰箱等大型商品時,會直接到門市索取目錄,確認門市價格;即使去了別家門市,也一定會比較先前幾間的價格,計算價差。不過,現在的比價方式不同了,只要善用日本知名比價網站kakaku.com,無須親臨現場,不論是在家或搭車,都能迅速獲得所需的資訊。
即使沒有支付高額費用,一般人也能透過智慧型手機或電腦,輕鬆即時地取得最新的商品或價格資訊,據此選購商品或決定使用哪種服務。同時,用戶不需要任何特殊設備或裝置,也不必具備高超的網路搜尋能力或電腦操作技術。只要使用適合自己手機的介面服務,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輕鬆搜尋,買到最適合自家的冰箱。
由於消費者將透過智慧型手機取得的資訊,作為消費的判斷基準,自然會偏好可以更為直接、簡單解決問題的服務。已經習慣這種便利性的用戶,也開始希望金融產業可以跟進,提供更為一目瞭然的相關資訊。時至今日,上述用戶選擇金融服務時,首重便利、中立性、資訊透明等要素,使用習慣也從以往的「期望」(Want),演變為「必要」(Must)。用戶對新型金融服務的期待值有多高,對
FinTech 的關注程度就有多高。(本文摘錄自《FinTech跟我有什麼關係?》第一章,商業周刊出版)
書籍介紹
書名:FinTech跟我有什麼關係?
作者:辻庸介、瀧俊雄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7年6月
辻庸介Yosuke Tsuji
Money
Forward社長暨CEO。2001年京都大學農學系畢業,2011年賓州大學華頓學院MBA結業。曾任職於SONY、摩乃科斯證券公司(Monex,
Inc.)。2012年創辦Money Forward,推出風靡日本的個人與家庭用記帳軟體「Money
Forward」,以及企業用會計雲端服務「MF Cloud」,後者涵蓋會計、報稅、帳單、銷帳、薪資、個人編號(My
Number,類似身分證字號)、經費等方面的服務。
瀧俊雄Toshio Taki
Money
Forward董事暨Fintech研究所所長。2004年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系畢業後,進入野村證券公司服務,在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專事研究家庭收支活動、年金制度、金融機構商業模式等。2011年史丹佛大學MBA結業。同年調任野村控股有限公司執行長辦公室。2012年10月進入Money
Forward,2015年8月擔任Fintech研究所所長迄今。
延伸閱讀
新書搶先看》BCG研究:Apple
Pay對行動支付業是機遇還是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