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解讀】台灣的AI市場還相當不成熟,李開復建議想往AI產業發展的人才往大市場去,台灣則可以探索AI無法取代的人文及服務業。
接受《今周刊》專訪這天,李開復身穿黑色中山裝,頗有傳教士的感覺,他經過一整天行程,神情已略顯疲憊,但依然抖擻起精神受訪。當被問及日前與AI較量德州撲克時,他笑了,「我完全猜不透它(AI),只覺得它高深莫測。」
回顧四月初,李開復參加在中國舉辦的「德州撲克人機對戰」,他組了一個「李開復戰隊」參賽,口號卻是「輸得少一點」!
體認人工智慧的力量,砸上億美元投資AI新創
李開復解釋,「人按照規則做事,但AI完全不按牌理出牌,它的決策高深莫測、無法解釋。就像AlphaGo會突然出現神來之『棋』一般,德州撲克AI的出牌也讓人摸不著頭緒。」當然,這場比賽,李開復最後輸了。
「AI即將徹底顛覆所有行業,影響力超過工業革命及互聯網革命。」李開復說,
「我覺得有責任讓人們了解,AI是一個偉大、幸福卻又恐怖的事物。」
李開復從1980年代即參與人工智慧相關研究,從申請博士入學、就學期間,以及微軟、Apple、Google時期,涉獵的技術橫跨語音辨識、演算法、深度學習、人工神經網路等。近二至三年間,創新工場更斥資約1.3億美元投資了四十多家AI新創公司,涵蓋無人車、人臉辨識、智慧金融等。
這些創新工場投資的AI公司中,最具盛名的包括中國馭勢科技、曠視科技和智融集團。李開復說,曠視科技研發人臉辨識系統,「可同時識別五十萬張人臉,不但犯錯率比人類低,還可應用在海關、保安、企業、零售等領域。」李開復笑道,「這家公司估值已經上看十億美元。」
智融集團最著名的產品則是AI智慧貸款程式「用錢寶」,它可依據用戶還款紀錄、個人資料等,自行決定是否借錢。李開復說,「用錢寶」不但壞帳率比銀行低,甚至一個月能完成150萬筆貸款,「若是一般銀行,要多少業務人員才能核完這麼多筆申請?」這證明,未來銀行這類資料審核的工作,肯定會被AI取代。
馭勢科技則開發無人車,是少數擁有影像視覺、晶片、控制、系統集成等自動駕駛所需技術的公司,第一輛無人車已在今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上亮相。
台灣錯過四波科技革命,嘆無軟實力,落後中、美
但李開復投資的公司大多是中國企業,當被問及對台廠的看法時,他嘆了一口氣,直言台灣的法律和市場都不具備AI發展的先決條件,「台灣根本沒有機會!」
李開復說,「台灣錯失了軟體、互聯網、搜尋引擎、社交網路四波重大變革,台灣的銀行思想非常古老,法律非常落後!沒有技術、資金、應用情境、實驗場域,以及能識別並幫助創業的VC(創投),更沒有大數據及市場可推動AI發展!」因此李開復說,台灣在PC時代雖擁有硬體優勢,但在著重軟硬整合的AI時代,已明顯落後中、美。
值得慶幸的是,台廠在生產晶片和電子產品上仍具優勢。李開復語氣一緩,笑著說,重要廠商如台積電、鴻海仍保有競爭力,「台積電聯手英特爾(Intel)加速研發AI計算平台,並在生產環節使用AI技術提高生產力。鴻海的工業機器人、精密設計、硬體生產等,在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領域,也還會在AI時代扮演重要角色。」
只是,除了這幾家大公司,在軟體及創業機會上,李開復搖搖頭,「台灣沒有軟實力,我不認為台灣有任何AI創業機會!如果年輕人對AI有興趣,想創業,還是往大市場發展吧!像是中國、美國。」
論及年輕人就業機會,李開復警告,現在的大學生就是AI將要取代的第一批人,所以一定要加強實力,思考自己最擅長、熱愛的工作是什麼?才有辦法找到立足之地。
「數學好的理工科頂尖學子,快點把AI課程學好,努力進七大黑洞公司工作,就能知道這些全球頂尖企業在做什麼,並參與其中。」(編按:七大黑洞公司指Google、Facebook、Amazon、微軟、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些企業擁有大量數據但不願共享,任何數據進去都像掉入黑洞一樣出不來。但這些公司目前最具備AI發展實力。)另一方面,文科也是不錯選擇,李開復說,藝術、哲學、歷史、攝影、繪畫、創作等能力,短期內不易被AI取代。「感情、思考、自我意識、生死意識等,是人類特質,今天的AI還完全無法理解複雜的思想。」
當機器與人的橋樑,人文與服務業是台灣的未來
「我的大女兒從事服裝設計、小女兒德亭喜歡攝影,她們都是學藝術的。」李開復舉例,德亭曾說,她相信機器是不懂美的,所以未來的攝影絕對不只是按下快門,而是用新的眼光讓影像產生新的意義,那絕對不是科技所能取代。「每當我思索人和機器共存的未來時,就總會想起德亭這段話。人的感動、人的審美、人的藝術追求和同情心,就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因此,李開復也安慰那些恐將失業的人轉而從事服務業,「台灣服務業相對有資源:有許多志工及社會企業,在易經、禪學上更具備中華文化底蘊,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領域。未來重複性、簡單的工作可交給AI或機器人,但也更需要具備同理心的人,擔任機器與人的橋樑。」
李開復笑著說,「作家韓寒不就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就是我們(台灣)要找的未來。」
延伸閱讀
黃仁勳:人工智慧終極目標—機器人
原文出處
今周刊
↧